著名老中醫(yī)吉良晨從醫(yī)50年,博采眾長,對中醫(yī)基礎理論及前人的經(jīng)驗在理解和運用上多有獨到之處,對脾胃病的治療亦頗有心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吉良晨老師治療脾胃病的特點概述如下。 一、納化升降,首當其要 吉老師認為,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最重要的是納化升降功能。納化即生理上胃主受納五谷;脾主運化精微,若脾虛運化失職,可影響胃的受納,出現(xiàn)食少、惡心、嘔吐、脘腹脹痛等癥;升降是對氣機而言,生理上脾主升而胃主降,若胃氣不降,亦可影響脾的升清,出現(xiàn)腹脹、泄瀉等癥。 同時“納化”(有形之物的代謝)與“升降”(無形之氣的運動)還存在著陰陰互根互用的關(guān)系,四者除了保持各自的正常功能外,還要維持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平衡關(guān)系,才能保障中焦脾胃乃至全身各個臟腑機能的正常運轉(zhuǎn)。 病理上,納化升降之間某一方面的失常,常常會引起其他各個方面的異常。因此,吉老師在脾胃病的治療上非常注意對納化升降諸方面同時進行調(diào)節(jié)。用藥上常常消補并投、升降同用,因而取得良好療效。 田某,36歲。初診癥見胃脘脹滿1月有余,進食稍多則顯,喜按畏寒,且有呃逆,胸背不適。夜寐多夢。納呆溲黃,大便初硬后溏,隔日一行。舌質(zhì)暗苔白略黃厚膩,邊有齒痕,中有裂紋。脈沉細弦。 辨證為脾運失健、胃氣不降。治宜健運脾胃、清化和中。方藥: 炒白術(shù)15g,雞內(nèi)金15g 廣陳皮10g,淡竹茹15g 制厚樸10g,川黃連6g 炒神曲15g,香櫞皮10g 炒谷麥芽各15g 10劑。藥后脘脹減輕,但進食仍多,伴有呃逆,胃脘畏寒,夜寐多夢。去神曲、谷麥芽,加焦三仙30g,廣砂仁(打)3g,再進10劑。 三診:藥后脘脹減輕,呃逆減少,胃脘畏寒亦輕。納食轉(zhuǎn)佳,大便初頭硬,后成形。舌質(zhì)暗,苔白微黃膩,中有裂紋,脈沉細。仍以前方加減繼服: 炒白術(shù)30g,雞內(nèi)金15g 炒神曲15g,熟大黃12g 炒谷、麥芽各15g 姜半夏6g,川黃連3g 老蘇梗10g,廣砂仁(打)6g 10劑。藥后患者胃脘脹滿基本消失,呃逆未再發(fā)作。 縱觀吉師3次診治過程,其用藥重點在健運脾胃,清化降逆。以達到中焦氣機升降出入正常之目的。方中用雞內(nèi)金以開脾之化;白術(shù)以助脾之運;兩藥調(diào)節(jié)脾胃的受納和運化之功能,為消補同用之法。陳皮平降脾胃逆氣;竹茹清熱和胃,陳皮與竹茹相伍,為溫清之法,使氣得順清,胃得和降,則呃逆自止。 黃連苦寒降泄,用之清除中焦滯熱;半夏辛開,溫燥脾濕,并可降逆;黃連配半夏,辛開苦降以調(diào)升降;更用焦三仙、香櫞皮、老蘇梗、熟大黃等分別佐使,以促脾胃運化之能,協(xié)調(diào)寒熱相雜之變,加強升清降濁之力,針對中焦脾胃的納化升降四個方面,同時進行調(diào)節(jié),使脾氣得以健運,胃氣得以和降,則胃脘脹滿和呃逆得以治療。 二、辨證準確,方小藥精 吉老師在組方用藥時要求用藥少而精。強調(diào)只有臨證深入探求,辨證準確,制方嚴謹,遣藥得當,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療效。他處方用藥一般為7~8味,多則9~11味,極少見用藥超過12味的處方。且多為常見、價廉之品,以期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但組方選藥之時,卻非常嚴格講究配伍用藥。往往可見一方之中有多個藥對,共同達到使脾胃納化升降恢復正常的目的。
崔某,女,24歲。初診癥見胃脘灼痛3年,加重半月,平素胃脘畏寒,經(jīng)常在空腹時發(fā)作胃脘疼痛。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在外地醫(yī)院被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合并出血。”
半月前因情志不遂,生活不規(guī)律引起癥狀加重,出現(xiàn)胃脘燒灼疼痛,嚴重時疼痛難忍,且有呃逆吞酸,惡心間作。脘部畏寒,疼痛喜按。大便色黑。曾服用甲氰咪胍等藥癥狀不見緩解。近2日僅進流食,解下黑色大便1次。舌淡,苔薄白微黃,脈沉細。
辨證:脾胃虛寒,統(tǒng)血無權(quán)。治法:健運溫中,降逆止血。方藥: 炒白術(shù)15g,姜半夏6g 廣砂仁(打)1.5g,煅瓦楞30g 伏龍肝(先下)30g,炒萸連6g 炮黑姜6g,炒谷麥芽各15g 14劑。藥后諸癥減輕,唯時感胃脘及少腹隱痛,遇涼加重。呃逆吞酸,惡心,但未嘔吐。仍主健運溫中,佐以降逆之品: 炒白術(shù)15g,雞內(nèi)金15g 姜半夏6g,煅瓦楞30g 炮黑姜6g,廣砂仁(打)6g 炒神曲15g,炒谷麥芽各15g 川黃連3g,伏龍肝(先下)30g 10劑。藥后胃脘燒灼消失,進食增加。偶有空腹胃脘不適,納后可得緩解。胃脘部畏寒亦有減輕。納可,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白微黃。以前方加減服。藥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
患者脾胃虛寒為本,治療均以溫中健脾為法,但并非純用溫補之品。方中可見黃連(宜少量)與炮姜的組合,為辛開苦降之用法,除寒積、清郁熱,止嘔逆,制吐酸,和胃消痞開結(jié)甚妙。 初診時患者僅能進流食,故用白術(shù)健脾,待胃納增加后,即加用雞內(nèi)金與白術(shù)配伍,為補消同用之法。而砂仁、神曲、炒谷麥芽和胃醒脾,調(diào)暢中焦氣機。從用藥可以看出,本案也屬于納化升降同時并治之法。 三、調(diào)理脾胃,重視先天 吉良晨老師在辨證治療時特別注意先天與后天的關(guān)系,如治療脾胃病時,兼以補腎之藥,使后天之本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使脾胃能不斷地攝入和化生,以充分發(fā)揮其生理作用。
劉某,男,41歲,1998年11月18日初診。胃脘脹滿加重1個月。患者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有多年,現(xiàn)癥:胃脘畏寒,飲水喝湯則胃脘不適,神疲形寒,納食尚可,小便通暢,大便略干。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脾運失健,胃中虛寒。治法:健脾益氣,溫中運化,兼以補腎。方藥: 炒白術(shù)15g,雞內(nèi)金12g 炒神曲15g,炒谷麥芽各15g 紫油桂3g,制厚樸10g 云茯苓15g,廣陳皮6g 廣砂仁(打)6g,肉蓯蓉30g 10劑。藥后癥減,自覺天冷后脘腹脹痛,呃逆時作,腹中畏寒,腸鳴漉漉,口中臭味,易煩急,夜寐安。納可便干,小溲通暢。舌尖邊略暗,苔薄白膩,脈沉細稍弦滑。仍主前方化裁服,囑若呃逆明顯可加生姜3片。 |
|
來自: 仙鶴草中醫(yī)學堂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