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漂,哪兒有沒胃痛過的? 有時吃飽了胃痛, 有時餓狠了胃痛, 有時候太累了胃痛, 有時笑抽了也胃痛 …… 胃痛,對許多人來說并不陌生。有時忍一忍,吃片藥就過去了,似乎不是什么大問題,但這樣真的可以嗎? 很多人把胃痛不當(dāng)回事,熬著熬著就成纏綿癡情的“老胃病”了!就是那種治一治好一點,時不時又犯了的那種老頑固~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困擾老中青三代的“大殺器”:我胃痛犯了! 我這個到底是不是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的疾病。大多數(shù)患者會表現(xiàn)為劍突下,上腹部,或者左上腹部隱痛、不適,伴有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反酸、燒心等消化不良等癥狀。 而且大多是遇到了誘發(fā)因素,就會加重,比如:飲食不潔、過飽、過涼、生氣、勞累、感受外邪等導(dǎo)致胃的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成。 不要被假胃痛騙了 ▼ 很多人就診時會說自己“胃痛”,其實不一定是胃痛,也許是臨近器官,因為臟腑定位模糊,很多人只是習(xí)慣性說肚子痛,又說不清楚具體哪里痛。 皮膚就不一樣了,它的末梢感覺相當(dāng)精準,在黑暗中,我們被蚊子咬,不需要開燈,我們也能準確找到痛的地方去撓撓止癢。 但胃(內(nèi)臟)不是,我們的感受和語言很難描繪清楚。 所以對待“胃痛”時,要慎重,專業(yè)的事交給醫(yī)生去做,千萬不要隨便吃胃痛藥,只有搞清楚原因,確定病因,才能對癥治療。 胃痛究竟是怎么來的? “胃病終于好了,來,喝一杯慶祝下。我勒個去,疼死了!” 易復(fù)發(fā)也是慢性胃炎的一大特點。你只要敢作,慢性胃炎就敢回來。 病從口入,這話一點也不假,現(xiàn)在大家生活條件都變好了,胃腸處在高負荷狀態(tài)下,高油、高蛋白、高糖,且晚餐又是聚會最多選擇時段…… 每天你雖然下班了,甚至你睡覺了,可脾胃還沒有下班,它得加班加點給你去消化你晚上的饕餮大餐。 正如《醫(yī)學(xué)正傳·胃脘痛》說:“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fù)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老話說:寧留三分饑,也不十分飽。 ▼ 這句話真良言也,如果你每頓只吃七分飽,人身體輕快精神;如果每頓都吃得十分飽了,吃得肚子鼓鼓的,反而疲勞沒勁,脾胃功能受損,久而久之,病就找上門來了。 身體的腸胃它不怕餓、不怕半饑半飽,就怕堵。你吃進去的湯、面、菜、果,都漚在胃里,胃就像個中央食堂一樣,負責(zé)腐熟食物,把大的變小,硬的變軟的,整個過程就像發(fā)酵一樣,要想食物爛了、熟了,需要胃氣的加持,西醫(yī)把它叫酶。 如果胃的腐熟這個功能完不成任務(wù),這些食物殘渣停留的時間就變長了,該消化的沒消化,該送走的沒送走一樣,胃里就塞車一樣。 萬病皆起于脾胃 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先生寫過一本《脾胃論》,通篇只講一個道理,結(jié)果就紅到了現(xiàn)在。他的書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在中醫(yī)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人出生后,生命過程的維持及其所需精氣血津液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生成,均依賴于脾胃運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江湖地位,無人能撼。 張教授總結(jié) 張教授在《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里面給大家畫了一個圖,方便理解脾胃功能職責(zé): 脾有脾陰和脾陽,脾氣主升(向上),喜燥惡濕; 胃有胃陰和胃陽,胃氣主降(向下),喜潤惡燥。 我們吃的食物從口腔進入到胃里,初步消化腐熟后,變?yōu)槭趁樱聜鞯叫∧c,小腸中的食糜,在脾氣作用下進一步消化后,將“清”的部分,上輸給心、肺、頭面,以濡養(yǎng)全身;“濁”的部分從二便排走。 胃和脾同屬中焦,在身體的中部,而且五行皆為土,是我們?nèi)梭w的中焦樞紐站,是我們的能量方。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說得就是脾胃這二個部門升降協(xié)調(diào),才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 ① 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升清,則上不得精微之滋養(yǎng),臟腑經(jīng)絡(luò)形體官竅失去濡養(yǎng),人會頭暈眼花、臉色不好、精神疲憊; ② 如果胃不降,中有濁氣停滯,會有納呆脘悶、胃脘脹滿、便秘等;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xiàn)惡心、嘔吐、呃逆、噯氣、口臭等癥。很多人以為口臭是口腔引起的,其實是胃里的食物停留過長,腐爛發(fā)出酸味,嘴里才有異味,這些都是身體自然的本能反應(yīng),告訴你別吃了,即使吃下去,它也沒辦法好好消化。 現(xiàn)在你們知道胃有多重要了吧,胃氣是一身之氣的來源,在臨床治療中,要特別注意“勿傷胃氣”,不要輕易地損傷它了,否則受納功能失常,百藥難施。 所以健脾和胃的重點,就是保證脾升清,胃降濁,一升一降,一納一運,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輔助。 健脾和胃是一輩子的功課,能省好多事 怎么治呢?張教授在他的課程里,開了方子:健脾和胃、止痛化瘀。為了讓大家學(xué)習(xí)更深入,我們寫上基礎(chǔ)克數(shù),僅供大家參考: 黨參9~12g、茯苓9~15g、炒白術(shù)6~10g、陳皮9~12g、半夏9~12g、雞內(nèi)金6~10g(有胃酸)、生山楂6~10g(無胃酸)、枳殼10~20g、炒蒲黃6~10g(包)、五靈脂9~15g(包)、元胡9~12g 注意:以下處方必須是專業(yè)醫(yī)師開取,根據(jù)病情輕重程度、年齡、體重不同藥量有加減,切不可私自使用。 我們來分析一下張教授的組方:我們還是把脾胃比作路上行駛的汽車,四君子湯就是給脾胃加油加氣,增加行駛動力;雞內(nèi)金、生山楂給“汽車”減負,消食化積,減少行駛負擔(dān);五靈脂、炒蒲黃,相當(dāng)于工具箱,隨時修車——化瘀止痛,幫助汽車行駛更安全,性能更好。 健脾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健脾補氣藥中的鼻祖,呵護國人脾胃上千年 為了防此方滋膩,故把甘草去掉了 〔 黨參 〕把原方中人參換成了黨參,為君藥,黨參更溫和,不像人參那么峻猛,補血不滋膩,補氣不過盛,所以是調(diào)理氣血不足的良藥;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炒白術(shù) 〕白術(shù)為臣藥,健脾燥濕,炒白術(shù)則加強益氣助運之力。 〔 陳皮 〕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 〔 半夏 〕燥濕痰,潤腎燥,下逆氣、宣通陰陽。 活血化瘀,消積食,增加胃的蠕動力 《景岳全書》人之飲食在胃,唯速化為貴…… 〔 雞內(nèi)金 〕胃里反酸的話,用雞內(nèi)金,雞內(nèi)金本是雞之脾胃,它是中醫(yī)常用的消導(dǎo)藥,有通的作用,能助脾胃,運化飲食,消磨淤積; 〔 生山楂 〕山楂大能克化飲食,特別能治療肉食積滯,生山楂多食耗氣,無食積者,不宜單獨食用; 〔 枳殼 〕胃里氣滯,需要增加胃的蠕動力,枳殼苦酸微寒,其功皆能破氣,氣行則痰行喘止,痞脹消。 止痛化瘀 脾胃虛弱是本,胃痛是標(biāo) 標(biāo)本合治,才能藥到病除 〔 五靈脂、炒蒲黃 〕五靈脂甘溫走肝,蒲黃辛平人肝。甘不傷脾,辛能散瘀。多用于瘀血內(nèi)停,有痛感的時候,兩者合用,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直可以一笑置之,故名“失笑散”。 〔 元胡 〕療氣痛,最治血凝,腹中塊結(jié),臍疝痛。 失笑散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多用于:瘀血停滯、心腹劇痛,或產(chǎn)后惡露不行,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急痛等。 失笑散一出手,緩解疼痛,逐漸笑逐顏開 最后,三分治,七分養(yǎng) 調(diào)理脾胃病,調(diào)養(yǎng)跟用藥須并行,三分治,七分養(yǎng)。養(yǎng)的繁體字是“養(yǎng)”,下面明晃晃的是“食”字,也就是說,養(yǎng)的核心就是飲食習(xí)慣。 養(yǎng) 怎么吃才符合”養(yǎng)“呢?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只吃七八分飽,吃時細嚼慢咽,食物嚼得越細,才能充分變成食糜狀,這樣會大大減少胃的負擔(dān),避免進食過燙、過冷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藥后怎么“養(yǎng)”呢?《張氏醫(yī)通》上提到七分養(yǎng)的醫(yī)囑,非常值得推廣。
這是說服藥后一兩個小時內(nèi),都要少說話,因為言多傷中氣,影響藥力;飲食簡單,粗茶淡飯可以養(yǎng)胃氣,為何還要小役形體呢? 這招也很高明,小役是小勞小動,幫助脾胃把氣血藥力運化開來,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練武;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要像春風(fēng)拂柳那樣運動開,比如: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站樁等等。 健脾和胃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只有脾胃好了 才能吃嘛嘛香,健康無憂 你還有哪些養(yǎng)胃的心得?歡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