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環境決定,糧價難以上漲 高速發展的中國需要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為工業化發展積累資金。而高速發展的工業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前提存在的,是在國民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完成較高的工業化水平,因此造成工業與農業交換的不對等,糧食價格也遲遲不能上漲。 ?例如:剪刀差宏觀分析法,政府通過價格渠道從農業部門創造的GDP中轉移出去的價值,農業產品價格低于價值,工業產品價格高于價值。 供給和需求決定糧食的價格,糧食是一種需求彈性極小的商品,也就說不管糧食價格漲或者跌,人們對它的需求基本是不會變的,然而隨著現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很多可以替代糧食的商品,相應的,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在減少,糧食價格上漲的推動力小了,也就沒辦法出現大幅漲。 ?例如:
食物在不斷地更新豐富,選擇過多,降低了糧食的使用,二次開發的糧食作為工業產品出現,原產糧食價格依舊很低,不能上漲。 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如果價格抬升,相應的面粉、農藥、化肥等等與其相關的商品價格也會上漲。 可以想象,如果糧食價格不斷抬升,農民受益的同時,居民基本的生活成本會大幅提高,這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所以,不管是糧食價格也好,還是其他商品的價格也好,生產者都希望出售價格越高越好,但是價格并不是由生產者意愿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系,或者說是市場決定的。雖然我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干預糧食價格的政策,但作用大多在于托底,而不在于拔高。 這樣的宏觀狀況下,農民到底怎樣才能賺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假如小麥、玉米每斤20元,那么農民致富就沒問題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以北方農村為例,一畝地年產800斤玉米800斤小麥,假如一斤都能有20元的話,一畝地收入3萬元是沒問題的。一戶農民家庭有五六畝地的話,一年收入十萬元很有可能,顯然稱得上是致富了。 但是這個假設能夠成立嗎?顯然不能。 假設不成立的原因主要還是以下幾點: ?民以食為天,糧食價格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有飯吃,有錢花,有活干,有房住,這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其中所有人都有飯吃,吃得起飯,更是核心所在。 一旦吃飯的成本過高,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力,你說他們會怎么做?當一部分人吃不起飯,眼看就要餓死的時候,法律和道德還能約束他們嗎? ?小農經濟模式,決定了農民沒有糧食的定價權 唯有壟斷,才能有定價權。要么控制了所有商品,要么控制了整個市場,只有占據壟斷地位,能夠操控大部分市場,才能擁有某種產品的定價權。 例如稀土,雖然我國是最大的的出口國,但是一直以來都是以白菜價出口,甚至于讓某些國家廉價儲備夠了上百年的用量,這就是沒有定價權的悲哀。 假如首先禁止糧食出口,而國內收購和銷售糧食只有一家企業,那么糧食價格自然想怎么漲就怎么漲,漲到多數人還能承受的住的地步也很正常。這,就是壟斷的力量。 ?國外規模化生產的糧食,成本更低,而大量進口拉低了國內糧價 曾經有18億畝紅線的說法,近幾年似乎提的少了。至于如今到底還有多少畝能種糧食的田地,需要等此輪土地確權后才能有更準確的答案。 但進口糧食幾乎占到了國產糧食的20%以上,是毋容置疑的。進口糧食,可以拉低糧價,從而可以更容易讓農民讓出土地。進行開發的話,幾萬元收購轉手可以上百萬元賣出,少說幾十倍的利潤空間。 當農民種地養活不了一家人的時候,自然就會努力去城市尋找工作,對于城鎮化也是大有幫助。所以谷賤傷農,跟大量進口糧食,有著直接的關系。 【肥料圈】小圈子大農業 我們為世界種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