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全面兼顧的用藥法、生克制化的治療思路 上節課,已經把第1條第一段講完了,著重讓大家了解了臟腑之間的傳遍規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同時也要注意當脾旺的時候,“不受邪,即勿補之”,這樣一個知常達變。尤其要學“上工”的預見性,不要做“中工”見肝病不知傳脾,惟治肝。 今天接下來講第一條,第二段。 《金匱要略》“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的治法,按照原文, “補用酸”- 臨床常用的藥,現在講的是肝虛證,首選能夠養肝陰的方劑,是張仲景創制的酸棗仁湯,它是治療肝陰虛的一個代表方,所以“入肝”,就是酸棗仁。能夠柔肝的具有酸味的藥物有白芍,還有象山萸肉等這樣一些藥物。 “助用焦苦”- “焦苦”指的是氣焦,也是入心,苦味入心,所以必須是炒焦后的藥物,具備氣焦味苦。 焦苦入心的作用是什么? * 再一個就是清心火,清心火可以到達護肝陰的作用。因為苦味的藥物入心經,就有清心火的作用,清心火又能夠起到保護 肝陰的功效。 “甘入脾”- 就是應該用甘味的藥調脾。 這是“酸甘焦苦并用法,”或稱“調補助益法”的本義。作為它的立論根據,就是《難經.十四難》“損其肝者,緩其中。”所以對于肝虛來說更要注意顧脾、實脾,或者說補脾、健脾。因為甘味本身就能夠有補益,能夠緩和這樣一個作用。 它在五行方面的道理來說就是“補土榮木”,通過培補脾氣可以榮木,對肝有一個很好的滋補作用。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首先我們把這個“傷”字的含義解釋一下, 如果是按照損害、傷害的意思來講,這個文字,它確實就讓人感到,肝本來就已經是虛了,沒有治好肝,還到損害了其他四臟,因此就不可思議了,就持否定態度。 現在我們有據可查,首先說《說文解字》它說“傷,木束為傷”,木束,有制約之意,約束,或者說管制。 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源于《素問.六微旨大論》,其中提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我們說就是化生不病之理。 由于陳無擇等人吧這個“傷”字,按照“制”字來解釋以后,后面的諸家好多都同意這種觀點,包括《醫宗金鑒》吳謙等人,都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來理解這段文字。 我們現在說的是肝虛證,它是個虛的情況,無論是肝血虛還是肝陰虛都包含在虛證里,為了解決肝虛這個問題, “焦苦入心”- 我們剛才解釋了,兩個方面的作用,一個是補心血、養肝血。 另外,還可以清心火,護肝陰。所以這里體現了按照“五行”就是治“心”的目的,還是為了從這個方面來解決保護肝的問題。 “甘入脾”- 從脾來說,甘入脾起到了調補作用,因為甘味藥直接是補,為了防止“補而滯”的問題,一定得加一些行氣的藥,才能行“當先實脾”之意。所以這個地方我講到肝的調補作用。就是說在補益之中一定要有理氣,或者助消化這樣的一些藥物。 從“五行”來說,木、土、水、火、金,它們這個相克相乘的關系是這樣的。
“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 通過這種“補土制水”的作用之后,寒水之邪不能夠上泛了,那么心火就會旺盛,心火旺盛以后,肺金就會受到制約。 “金氣不行,則肝氣盛”- 講這段話的妙處,在于來強調肺被制約以后,對肝就沒有傷害了。 “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通過,對脾的調補,肝就得到了保護,此“治肝補脾之要妙”。 這段文字就是說明, 利用這個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治療肝虛,等于教給我們,除了從臟腑經絡學說指導的臨床治病以外,還可以從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上,多角度、多元化來考慮治療方案。 我覺的臨床上,比方說,對于肝癌的治療,大概大家都知道“當先實脾”或者說當他出現腹水的時候,大家能夠知道應該“補土制水”。在“培土榮木”“補土制水”這個方面是臨床所以醫生首先想到的一種治法。 現在這個條文學過之后,請大家注意,為了使病人的正氣充盛,還可以通過補心血、養肝血,這是因為肝病很多情況,慢性病變的情況,有貧血的狀態,所以從心來補血很有道理,也是扶助正氣的辦法。 最不容易想明白的,就是制約肺金的問題,制約肺金的治法,在五行的這個學說上,應該叫做“清金平木”,甚至也可以說“清金益木”,為了保證肝虛證得到緩解,“清金益木”就是制約肺金來保護肝。 在這個基礎上對生克制化原理,后世發展又有一種說法,就是《醫宗金鑒》從相生的角度,母子關系,既然說從心來治能夠達到“子令母實”,那么腎對于肝來說,它是肝之母,因此,從相生的角度,“滋水涵木”法。 在第一篇,第一條,開章明義,篇名叫“臟腑經絡”,讓你以這個學說、理論為指導,以臟腑經絡來辯證,現在又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用肝虛的治法舉例說明了。 這是肝虛的治法,那么肝實的治法在哪兒呢? 就是開始講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個我想放到臨床應用按語的地方再細講,肝實、肝虛分別應怎樣治療。 第1條,第二段的原文本義就講完了。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金匱要略》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