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水 伊水。 這條河流,今叫伊河,古稱鸞水、伊川、伊水,它的下游與洛河合流稱伊洛河。而后一路東北流向,匯入黃河。 對中華文明來說,這條全長不過五百二十余華里的水系,卻有著極深邃的意義。正是伊洛,最初孕育了華夏文明。我們說,黃河是中華的母親河,但它的文明源頭,在其西南的支流--伊、洛二水上。 今天,我們知道河圖洛書乃華夏文化的源頭。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即指此兩件事。 河圖與洛書是兩幅神秘圖案,五千年歷代有解讀者,至今亦然。 10月22日下午,我們來到了伊河畔。 河當然不是古河道的樣子。赫拉克里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河水常新。但,伊河在,伊水在。在今已被人工堵就的人工湖寬闊的水面上,我們看不到它的任何特殊之處。可是,福成知道,若在河底隨意抓起一把泥砂,那都是吾華夏文化厚重的沉積。 夏禹治水,曾“鑿伊闕,通龍門”,《淮南子》、《越絕書》等古籍多有記載。東周稱龍門為“闕塞”、“伊闕”,蓋因其似門闕故名。 伊河的下游,在偃師二里頭,有一個著名的古文明遺址,叫二里頭文化遺址,處伊洛兩河之間。這個遺址是一座宮殿建筑群。半個世紀的考古發現證明,這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晚期的都城。 ![]() 洛陽流程簡圖,此圖未標注伊河入洛的位置 ![]() 龍門石窟蓮花洞北側的“伊闕”題字 二、伊闕 ![]() 在洛陽城南十二三公里處,伊水與香山、龍門二山相遇。一南一北,兩山對峙,伊水切谷中流,河谷兩岸崖石壁立,形似天然門闕,故名伊闕。隋煬帝在洛陽建立東都城,把皇宮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改龍門。 福成觀龍門山,狀如巨黿(音yuan)。其山不高,沿伊河而聳立,頭伏東北,尾翹西南。 龍門自古為險關要隘和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守御或攻取洛陽者,大多于此布陣激戰。前516年,“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汝寬守伊闕”。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以南消滅韓、魏聯軍。公元184年,東漢靈帝為防備黃巾軍,曾在洛陽四圍置伊闕等八關,龍門自此正式設關。 ![]() 龍門石窟明代河南巡撫趙巖所題“伊闕”大字楷書 龍門石窟的主要區域在龍門山,香山次之。龍門的地質結構有別于云崗。大同云崗石窟所在的武周山屬砂巖,龍門石窟所在的龍門、香山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其與云崗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可惜的是,龍門石窟的造像破壞程度較云崗更嚴重。 ![]() 龍門山全景圖,圖片引自網絡 ![]() 伊河北岸的龍門石窟局部 三、鮮卑人(北魏) ![]() 賓陽中洞;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 龍門石窟的最早洞窟賓陽中洞,是北魏遷都洛陽六年始開鑿。在中華文化遺產中,享國運一百四十八年的北魏(加上后之東魏、西魏享國運為一百七十一年),竟留給后世豐厚的歷史文物。中國現存的四大石窟( 云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兩個開鑿于北魏,另兩個在北魏時期亦是造像的盛世。除石窟外,北魏還留下像嵩岳寺塔、五臺佛光寺祖師塔這樣的古建筑。因此,福成對于北魏及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人,便很感興趣。 鮮卑人是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祖源為西周時的東夷之一。鮮卑起源于遼東塞外鮮卑山,一說西周伊始,東夷鮮卑舉族從山東半島越海遷徙到了東北遼東一帶。為避肅慎,繼續北遷至大興安嶺和內蒙古東部草原,主要活動于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二世紀時鮮卑占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四世紀西晉滅亡后,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后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后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后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535-557年)隨后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統一華北,于581年因楊堅篡位建立隋朝而亡。西魏滅亡后,鮮卑人再也沒有建立過政權,隋唐后,古鮮卑人后裔大都融入了漢族,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極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今天的錫伯族。 ![]() 河南登封嵩山之嵩岳寺塔,為北魏遺構,此塔為海內孤例,中華第一古塔;圖片引自網絡 北魏拓跋氏王朝從道武帝建都平城(398年,今大同),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曾經在大同盤踞了近百年。云岡石窟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此間北魏國力強盛,先后在軍事上打敗了后秦、北涼等國家,擄掠吏民工巧及宗族僧徒數萬名,隨之也將佛教及石窟造像藝術引介進來,從而形成中國佛教傳播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鑿崖造寺之風幾遍及全國。 古鮮卑人,在平城及洛陽時期幾乎全民族轉信佛教。北魏至西魏,鮮卑人共歷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北魏諸帝,除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外,其余多奉佛。鮮卑人的佛教文化,在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都有生動之體現。 但是,龍門石窟再也沒有了云崗那樣的規模與藝術表現力。這一點,在福成拍攝龍門石窟的圖片資料時,便已印象深刻了。 福成觀察發現,龍門石窟早期的賓陽三洞等,不見大規模的洞窟佛龕,僅見北魏皇家依稀的影子。北魏從大同遷都洛陽之后,難道再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造像了嗎? ![]() 龍門石窟賓陽南洞造像(唐)唐。賓陽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這說明,北魏時期的石窟造像在龍門時期已經衰落。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那又是為什么呢? 福成的解讀是: 一、平城時代的云崗石窟,經百年的經營,已經成為北魏政權與鮮卑人的精神家園。在文化上,鮮卑人已經通過這些造像,確立了自己文化上的自信,無須再在龍門大規模開鑿石窟。 二、北魏的皇權再也找不到像曇耀這樣的大師,來主持和規劃龍門石窟的營造。也就是說,云崗的曇耀五窟,是洛陽時代鮮卑人無法超越、也無力超越的。 三、孝文帝所推動的漢化運動,讓鮮卑人遷都洛陽后在生活習俗都、文化層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公元500年,北魏開始開鑿龍門石窟,但鮮卑貴族認為,那些基本上漢化了的佛像已經不再屬于鮮卑人了。它們寧愿留在平城,繼續云崗石窟的營造。 四、從遷都洛陽至"六鎮起義"(523年),北魏皇權的黃金時代已過。國力與時間都不再給予皇室以大規模營造石窟的機會。 雖如此,有著鮮卑人血統的李唐王朝,仍然堅持著鮮卑人的造像傳統。無論在云崗,還是在龍門,至于敦煌、麥積山,大唐盛世,佛造像及石窟藝術都再度發力。 ![]() 龍門石窟蓮花洞 蓮花洞,約開鑿于北魏年間,風格上可以看出。這是福成所見的龍門諸窟中,其藝術表現力最好的北魏造像了。蓮花洞窟頂,是一朵碩大的蓮花,這種蓮花藻井在云崗也見過的,而保存這樣完整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再未見過。蓮花周圍雕有體態輕盈、細腰長裙的曼妙飛天,可惜拍不清楚。 類似于蓮花洞藻井的北魏洞窟,在龍門未曾再見過。 ![]() 蓮花洞的一佛二菩薩像,主尊為釋迦牟尼佛 ![]() ![]() 四、老李家 ![]() 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 潛溪寺造像 李唐王朝,開辟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太平盛世。 大唐皇族有著鮮卑血統,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鮮卑族人。當然,這不是石窟佛造像藝術在唐代興盛的理由。唐代繼續了北魏時期以于云崗、龍門、敦煌、麥積山等石窟的開鑿,則是肯定的。 又是一波造像高峰。在盛唐,龍門石窟得到了皇家的高度重視,貴族也隨之跟進。所以,在龍門我們看到的佛像精華,大多為唐代的作品。包括賓陽三洞的南、北兩洞,潛溪寺、萬佛洞、惠簡洞、老龍洞、奉先寺、摩崖三佛龕等等。 在龍門石窟,一個女人的名字常被提及,都知道的,武則天。龍門石窟中最有名的佛像,幾乎都是高宗與武則天時期所鑿。對于洛陽,武則天情有獨鐘,她獨攬朝政的二十幾年間,以之為東都,她大多時間都是呆在洛陽。洛陽,在武則天時期成為實際上的首都。龍門石窟,則是一代女皇的精神家園了。 福成此說,自有道理。曾經,武媚娘為取得權力,不惜害死自已的親生骨肉,以加禍于王皇后,而讓自己當上皇后,其心靈上不能不留下巨大的陰影。長安是她的噩夢。她必須尋到能夠安慰靈魂的所在與信仰。在高宗時期,做了皇后的武則天就喜歡洛陽,在龍門石窟,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來開鑿奉圣寺,雕成大盧舍那佛龕。 有說,龍門大盧舍那佛像,即是武則天為“模特”雕成的。福成不以為然。福成說那是安慰媚娘心靈的。 ![]() 惠簡洞(西京法海寺惠簡洞),居萬佛洞南側,是一個敞口中型洞窟。為大唐咸亨四年西京法海寺僧惠簡敬造的洞窟。窟內西璧正中鑿一善跏趺坐的彌勒,兩側雕出二菩薩,現僅存右側菩薩。咸亨為唐高宗的年號,可見高宗、武后時代,龍門石窟確迎來了一個造像高潮。 ![]() 五、盧舍那 ![]() 我們知道,龍門石窟的標志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像。 在龍門石窟的兩個小時,盧舍那造像群前,福成待的時間最長。值得一看。 龍門石窟自北魏后期始鑿,歷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營造達四百余年,二千三百余窟龕,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造像近十萬尊,碑刻題記近三千余品。 這其中,唐代石窟占六成,而最大、最精美者,當為武則天所贊助雕鑿的盧舍那大佛(奉先寺)莫屬。 兩萬費脂粉錢。榮封皇后的武媚娘,揚眉吐氣且不乏心虛,宮廷的權力斗爭已讓她疲憊。對心靈的安慰此時成為第一需要。 于是,在伊水的龍門,無名的工匠們開始了唐代石窟中最偉大的一處營造:大唐皇家寺院洛陽龍門奉先寺窟。 于是,盛唐又為中華文明留下一處特別的遺產,史上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 資料:奉先寺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675年)功畢,長寬各30余米,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 ![]() 對比云崗石窟的大佛像,盧舍那佛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云崗的露天大佛,為方 臉、闊胸,表情莊嚴,秉氣威然,有男性氣質;龍門盧舍那大佛,則臉部俏美、形態圓滿,神態安詳而溫存親切,存女性姿質。兩個時代大佛的發式與身著飾物亦不同。 盧舍那佛像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而雙眸則似睜非睜,似垂非垂,微微凝視著下界。端直的鼻梁,俏美的嘴巴,還有那福成形容不出的唇吻所露出的祥和的笑意,都告訴我們,大佛更像是成熟的人間美女的形象。 哦!美而慈悲,俏而端肅,雙耳低垂,下頦圓潤而略突。這樣的形象,在天堂見過,在大地上走過。夢,還是真境? 觀佛,佛身著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簡樸無華,雕工流暢。如此生動、鮮明、圣潔的佛像,都在向我們展示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審美,那個時代的理想,那個時代一個承國運而君臨天下的女人的心靈秘密。 這個女人,以營造石窟這樣特殊的供奉,來消前世今生的無量罪業,以奉佛的功德來獲得精神上的平衡。 于是,她安座江山,就這樣心安理得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當然,也是最后一位。 ![]() 云崗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像;作者攝于2014年10月10日 ![]() ![]() ![]() ![]() 雖然,龍門石窟從整體上,比不上云崗的規模,藝術表現除了奉先寺窟,較云崗為次,但來龍門,僅此一尊佛像乃至九尊造像群,足矣。 盧舍那造像群的九尊佛像中,除了主尊盧舍那,左右側各有一尊戴花冠的菩薩,以右側為最美。這尊菩薩像,可以代表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而這種審美,坦率些說,也是福成的審美 。 大唐的審美是國運的象征,豐盈的,健康的。兩宋以瘦為美,是病態的,是壓抑人性的。 大唐以后,對豐腴健美的女性的情有獨鐘及審美傾向,歷史上沒有再出現過。從繪畫中我們發現,宋代的仕女以及清代的仕女,都是清瘦的,臉形也窄小。福成相信,唐的繁榮造就了唐崇尚健碩的審美趣味,是唐代國家強盛的體現。 愿大唐的審美傾向,重新回歸我們這個久歷戰亂而開始偉大復興的民族。 ![]() 左側戴花冠的菩薩 ![]() ![]() ![]() ![]() ![]() ![]() 論者稱,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讀龍門石窟,信焉。 附:洛陽 ![]() |
|
來自: 安東老王 > 《16穿越南太行(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