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北之戰后元軍的勝利,痛擊了北伐的明軍,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元軍的斗志。也使得明軍在短時期內不敢再深入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不斷發生拉據式的沖突并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朱元璋吸取教訓,采用尺進寸取、招降議和為虛、軍事打擊為實,并施行了衛所制度,使得北元一些貴族、百姓相繼歸附在自己的土地上設立了衛所。宣光五年(1375年),大將擴廓帖木兒病死漠北,這一年納哈出進攻遼東州城,屢被擊敗。內部開始有了議和的聲音,昭宗皇帝也有了議和心思,早在攻擊大都前朱元璋就想用招撫的政策安定北方,由于條件不成熟并沒有實質的行動。宣光6年(1376年)由歸附蒙古貴族牽頭朱元璋遣使和林與北元進行了和談并釋放了在攻擊應昌時俘虜的元太子脫古思帖木兒送還。昭宗皇帝特別高興(昭宗皇帝作詩回復朱元璋:金陵使者渡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圣恩無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與此同時也命令北元軍隊不得主動攻擊挑起事端。自1372年明朝北征失敗軍隊大量損失,前后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明朝與北元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當時的高麗詩人李穡的詩句“宣光洪武二龍飛,外國孤臣雙淚揮”,就反映了這種局面。明朝方面不敢貿然出兵,采取招撫和議和的政策用來麻痹北元,在幕后卻做著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準備工作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因為仍擁有北方大片疆土以及云南等地的北元始終是朱元璋的一塊心病。 1378年北元昭宗皇帝病死,其子脫古思帖木兒即位。稱大蒙古國烏斯哈勒汗、大元天元皇帝、,年號“天元”。??? (二)丹心碧血染春城元延北遷后,鎮守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然效忠著蒙古大汗始終保持著君臣關系,并且每年向蒙古汗庭派遣使臣。明朝曾幾次扣留梁王派往蒙古汗庭的使者,而且多次招降梁王,均遭到拒絕。早在宣光元年(1371年)明太祖派湯和等人領兵平定據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勸降未果。鎮守云南的主要是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以昆明為其統治中心,聽從蒙古大汗的命令。土酋段氏則控制著大理一帶,雖然直屬北元政府管轄,但由于王廷北遷對其實際控制不足處于半獨立狀態,與梁王之間還發生武裝沖突。朱元璋北伐期間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多次攻擊明朝南部地區緩解北元的壓力,應而朱元璋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無時無刻都想拔掉它。 云南的天元三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出征云南。傅友德率軍抵達湖廣,兵分兩路,從東、北兩方面進攻云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陳桓等率兵15萬人,由永寧(今四川敘永)趨烏撒(今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這里是云南、四川、貴州3省交界處,為當時的一個軍事重地。東路由傅友德等親率大軍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趨貴州,進攻普定(今貴州安順)、普安(今貴州盤縣特區)。,梁王派達里麻率軍4萬迎戰,經過曲靖之戰終因寡不敵眾而敗,明軍乘勝直取昆明,梁王把匝拉瓦爾密眼看大勢已去面朝北方大汗營帳跪拜后自縊殉國,云南悉數為明軍所占,云南陷落。 (三)致命一刀――納哈出投降云南的陷落使得遼東的納哈出成為朱元璋必拔的一顆釘子,近10年通過招撫和合談麻痹了遼東地區的元軍,明朝不斷征補兵員發展軍事設施,實力逐漸增強。天元四年(1382年),明朝招降了女真各部。一切準備就緒后,明太祖朱元璋終于對遼東的納哈出發動了進攻,納哈出是是木華黎的后裔,木華黎死后,他的子孫世襲其爵位,統轄著遼寧地區。納哈出擁有強大的軍事勢力,與北元朝廷形成南北呼應的局勢,對明朝是一大威脅。1387年當年年末,明朝征用了20萬民夫,運糧123萬石,送到松亭關(長城喜峰口北)、會州等地。朱元璋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統兵27萬征討納哈出。與此同時,明朝派出蒙古降將“乃剌吾”,勸說納哈出歸順明朝。同年農歷三月,馮勝大將軍率軍出長城松亭關,建筑大寧、寬河、會州、富裕等4座城池,并留兵屯守,以便保障前方將士后勤供應。農歷五月,馮勝大將軍率軍直撲納哈出大本營“金山”。在遼河東岸,明軍俘獲了納哈出的屯軍300余人、戰馬400余匹。納哈出聞訊后,急忙向北逃竄。降將“乃剌吾”緊隨其后,一直追到松花江畔,才與納哈出照面。不久之后納哈出的部將觀童投降,使納哈出軍心浮動。納哈出決定歸附明朝,馮勝派藍玉,到一禿河(今伊通河)受降。期間擺下鴻門宴想除掉納哈出,誰料計劃失敗只是砍傷納哈出右臂,納哈出逃走,遂立即遣散了準備投降歸順的部眾、將士。朱元璋得知后大怒立即命降將觀童安撫納哈出,并保證其部眾和軍士的安全。納哈出又重新召回部眾、將士,宣布歸順明朝。經過整編納哈出及其所部40余萬將士南遷。經過亦迷河(今飲馬河)時,又收編了納哈出被打散了的兩萬余名將士、戰馬5萬余匹。至此,守衛北元遼東地區30余年的納哈出,終于歸順了明朝。 (四)元廷沒落――捕魚兒海之戰納哈出投降后,使朱元璋征討北元的信心大增。1388年通過歸附的蒙古人得知北元天元皇帝游牧到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呼新巴爾虎右旗)一帶。機不可失,朱元璋命令藍玉等人率三十五萬大軍,利用歸附的蒙古軍隊為先鋒,進軍魚兒海附近天元皇帝的汗帳。當時適逢大風揚沙天氣,而且天元皇帝被明朝議和談判的手段麻痹根本沒有料到明軍會來,因此毫無防范措施。通過利用歸附蒙古人的帶路,明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接近,發起突然襲擊。驟不及防的北元軍隊都來不及上馬,太尉緊帶不足百人的大汗衛隊倉促應戰,很快兵敗被殺,天元皇帝帶著太子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列們等數十騎逃走,大批皇室成員身陷囹圄,這些人員包括已故的昭宗皇帝的妃子、現任天元皇帝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成為階下囚的各類達官貴人總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連同跟隨大汗游牧的民眾共7萬余人,并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二十三萬余。明軍還在捕魚兒海俘虜了北元吳王朵兒只。朵兒只是圣主同母弟哈赤溫的后裔。他在世襲的封地上被俘,也意味著哈赤溫汗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明軍出動精騎追擊千余里,都督余通淵所部一直追到了克魯淪河,遇到了趕來勤王的元軍,方才撤了回來。戰斗結束后,藍玉為了炫耀功績帶頭在俘虜面前當眾奸污大汗的妃子,為了以防萬一又下令讓已歸附的元軍殺掉所有俘虜讓其手足相殘。手法及其殘忍不僅盡失人心也違背了朱元璋的意志為其后來被殺埋下了禍因。
捕魚兒海戰役的失敗,對北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北元王室貴族想要重新入住中原的希望從此完全破滅了。在明朝對蒙古的多次大規模軍事進攻后,蒙古軍事實力逐漸減弱,蒙古內部又陷入了不斷地內部混亂、爭奪汗位的斗爭中,北元徹底喪失了恢復昔日威風的可能。而明朝方面,雖然對蒙古不斷的發動軍事進攻自身也是損失慘重,主要也是想要蒙古歸附,并沒有能力消滅掉北方的蒙古政權,因此,明朝與北元——蒙古兩個長達二百多年的政權對峙局面,就此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