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爺的眼光確實別致新穎 ,創燒于清康熙末年,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 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爐內經800℃左右焙燒而成的低溫紅釉。 由于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于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雍正爺的眼光確實別致新穎 釉上彩瓷康熙官窯工匠首先把胭脂紅運用到康熙五彩中,渲染出花朵的明淡層次,有工筆重彩般的表現力,但大部分粉彩仍用傳統的五彩畫法,粉彩畫法只用于局部紋飾,康熙粉彩數量極少,比較珍貴,有相當高收藏價值! 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 豇豆紅 茄皮紫釉 豆青 胭脂紅 不止好看還好聽 佩服至極 清代康、雍、乾時期是景德鎮御廠彩瓷制作發展的一個歷史高峰,無論是當時的單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其中,胭脂紅是這一時期極具創新意義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紅不同于以往御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鎮瓷工發明的,而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Cassias)發明,1680年開始應用于瓷器繪畫,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胭脂紅被稱為“洋紅”。胭脂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廠,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較高、造價較昂貴,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御廠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廠制瓷的發展革新,胭脂紅逐漸推廣使用至眾多彩瓷領域。真正做到對胭脂紅運用自如、廣泛普及則還要屬乾隆時期。 這個色出口紅一定好看!! 雍正 清朝 |
|
來自: 惠訓書院 > 《2.1.4康熙顏色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