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萱草園主人 清代康、雍、乾時期是景德鎮御廠彩瓷制作發展的一個歷史高峰,無論是當時的單色釉還是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其中,胭脂紅應算是該時期極具創新意義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胭脂紅不同于以往御廠制瓷時所用的銅紅和礬紅,它是一種以金著色、帶有紫色調的粉紅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金紅”。這種將金熔入釉內來著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鎮瓷工發明的,而是1650年荷蘭人卡西亞(Cassias)發明,1680年開始應用于瓷器繪畫,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開始在景德鎮使用,當時稱其為“洋彩”,胭脂紅則被稱為“洋紅”。 胭脂紅雖然在康熙中早期就傳入景德鎮御廠,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較高、造價較昂貴,直到康熙末期也沒有被御廠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廠制瓷的發展革新,胭脂紅逐漸推廣使用至眾多彩瓷領域。真正做到對胭脂紅運用自如、廣泛普及則還要屬乾隆時期,胭脂紅在該時期被近乎奢侈的運用到色地、刻花、軋道等裝飾手法上。 一、胭脂紅的發色因素 應該說,官窯中“胭脂紅”一詞只是人們對上述帶有紫色調金紅釉的統稱,由于配方、配料比例以及施釉方法、燒制情況等不同因素,“胭脂紅”可呈現多種不同發色狀態。例如,除局部繪畫渲染裝飾的胭脂紅外,僅其色地釉就可以大致劃分為“粉紅”、“胭脂紅”、“胭脂水”、“胭脂紫”等。鑒于胭脂紅的發色與太多變量有關,筆者無法逐一深入,因此這里著重介紹其與含金量及燒制溫度之間的關系。 1、胭脂紅發色與釉中金含量的關系 提及胭脂紅中含金,一般人都容易誤解為含金量較大,其實金在胭脂紅中的含量并不高,基本在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二之間。胭脂紅的發色原理類似于銅紅,利用釉中的金變成膠體狀處于懸浮狀態,并因其粒子的大小不同而產生不同色調。據有關資料介紹,當釉中含金量在萬分之一時,會產生粉紅色調(圖1);含金量在萬分之二時,則產生紅寶石色調(圖2)。 由于雍、乾官窯制品中,胭脂紅的粉紅色釉(圖1)不多,人們對其認識也相對模糊,因此容易將圖1類的胭脂紅發色誤解為與胭脂紅釉毫無瓜葛,并在稱呼它們時使用“粉紅釉”一詞,但根據含金量與胭脂紅發色的資料情況分析,該類粉紅釉僅是因含金量過低而出現的胭脂紅較淺色調。 2、胭脂紅發色與燒制溫度的關系 由于胭脂紅釉的燒制涉及到化學反應,也就不得不與燒制溫度發生直接聯系。據有關資料稱:“如果將摻有適量金粉的釉用高溫加熱,就會變成無色透明。若使溫度降低,就會在某幾點上顯出紅寶石色,如果使溫度漸漸下降,紅色慢慢會帶些紫色,終于變成紫、紫青、青,最后變成淡青色?!闭怯捎跍囟纫仓苯佑绊戨僦t的發色,這里才需要補充圖1與圖2的胭脂紅發色原因不僅僅只歸根于釉中的金含量,還應與燒制溫度等其它因素有著或大或小的關系。 二、胭脂紅在清代彩瓷中的應用 由于胭脂紅的發色比較艷麗,并可以根據色料的涂抹濃度(實際是調節釉料濃度、含金量等)來適當調節色調,因此御廠瓷工在制作彩瓷時遇到需要淡紅薔薇色以及濃胭脂色時都可以使用胭脂紅料。根據現有傳世品看,在清三代中,無論是斗彩、粉彩、琺瑯彩還是單色釉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了胭脂紅釉。 1、胭脂紅在斗彩中的應用(圖3) 2、胭脂紅在粉彩中的應用(圖4) 3、胭脂紅在琺瑯彩中的應用(圖5) 4、胭脂紅在單色釉中的應用 胭脂紅除了在斗彩、粉彩、琺瑯彩等彩瓷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外,御廠還使用它制作不少精美的單色釉制品。正因為胭脂紅發色與諸多因素有關、色調難以固定,所以其單色釉色調才會呈現在粉紅至紫紅間的任意點,例如圖6、圖7就是胭脂紅釉因各種因素不同而導致的相異發色實例。 三、清三代的胭脂紅發展 根據清三代中胭脂紅的制作情況看,可以大致將康、雍、乾三朝胭脂紅發展分為早、中、晚三階段。 1、早期階段 由于胭脂紅在康熙時期才傳入景德鎮,制作技術成熟較晚、普及程度不廣泛,因此屬于名貴釉料。以現有傳世品看,早期胭脂紅釉料在御廠瓷制作中基本僅限于精品彩瓷中的局部渲染(多為花瓣部),只有極少數造辦處琺瑯作制品(即琺瑯彩瓷)使用胭脂紅做色地裝飾(圖8)。 2、中期階段 隨著御廠瓷工對胭脂紅釉料制作的掌握,雍正時期出現了不少胭脂紅單色釉及胭脂紅地粉彩制品,但是因為胭脂紅色調較難統一把握,所以除成對胭脂紅制品發色基本一致外,非成對制品多發色參差不齊、濃淡不一(圖9)。 雍正時期的胭脂紅并不僅限于圖9中那樣相對干澀的胭脂紅色調,雍正中后期的單色釉類有了很大發展變化,御廠使用多次吹釉法使表面釉層加厚,燒制出來的胭脂紅嬌嫩欲滴、凝如止水(圖11),如此效果的胭脂紅更為玩瓷者青睞,常稱其為“胭脂水”。其實胭脂水只是以往胭脂紅的一種改良型制品,由于釉水豐韻、發色鮮艷,才有了似水效果。 3、后期階段 清三代中的胭脂紅后期階段主要體現在琺瑯彩、粉彩中的“胭脂紅地”及“胭脂紅地軋道”的大量運用。為使制品釉水豐潤的多次吹釉導致器物表面釉層較厚,燒制時出現釉水的不同程度流淌,因此胭脂水發色常會出現有深淺不一的不均勻情況(圖12及圖13)。 乾隆時期官窯彩瓷制品的最大特征是裝飾繁縟,而胭脂紅地、特別是胭脂紅軋道裝飾在其中占很大比例。了解乾隆彩瓷的人對“胭脂紅地軋道”制品都不應感到陌生,這種制作工藝始見于乾隆時期,又稱“胭脂紅地錦上添花”、“紫地錦上添花”以及“紫地軋道”等。因為該類制品需要釉水飽滿,因此它應是在原有“胭脂水”技術成熟的基礎上,御廠瓷工又進一步不惜工本多次加工,在胭脂紅(水)地上刻畫鳳尾單紋,達到更加繁縟的效果(圖14)。 四:總結 總而言之,清三代中的胭脂紅釉料因其多變性產生諸多藝術效果、不僅應用于簡單的單色釉瓷,更涉及到其它例如斗彩、粉彩、琺瑯彩等彩瓷中,在清代御廠制瓷中大放異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