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美國癌癥協會 (ACS) 在《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公布了最新的結腸直腸癌(CRC)篩查指南。該指南的重要更新就是:相對于10年前的舊版指南,對一般風險的普通人群,篩查年齡提前了5歲,即45歲。 指南建議定期進行篩查,并列出了6種篩查方式的優缺點,具體如何選擇,取決于患者的偏好和可及性。 一、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ACS通過大量分析發現,對于患結直腸癌一般風險的人群,需要降低開始篩查的年限。 因為數據顯示新發結直腸癌患者的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 在系統性數據回顧后,ACS指南發展委員會(ACS Guideline Development Committee)的專家得出結論,對于一般患癌風險的成年人,從45歲開始篩查可以增加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 △不同年齡(上:20-49歲;下:50歲以上)和性別的結直腸癌發病率趨勢 該數據庫顯示,在過去20年中,50歲以上人群的CRC發病率穩步下降。但自1994年以來,50歲以下人群中,CRC的發病率增加了51%。 直腸癌發病率增加尤為顯著,在1991年到2014年之間翻了一番,20~49歲人群發病率翻了一倍(2.6/10萬~5.2/10萬)。 1990年左右出生的成年人患結腸癌的風險是1950年左右出生的2倍,直腸癌風險則為4倍!如果將篩查開始的年齡提前,預防和治療的風險都會降低。 二、我國腸癌40歲以下占88%,或成新“癌王”結直腸癌有很多可以做的篩查項目,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但不論你選 我國的大腸癌發病年齡也有年輕化趨勢: 《亞太地區癌癥預防雜志》的資料顯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2003年至2012年收集到3369例腸鏡病理分析,50歲以上的腸癌患者僅占47%,40歲以上的病人占88.25%。 據統計,2015-2016年我國新發腸癌患者約38萬,因腸癌死亡的患者約19萬。在上海等大城市,大腸癌已經是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了; 在臺灣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更是已連續8年高居當地惡性腫瘤榜首。 也有人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我國大陸地區大腸癌的發病率可能會超過肺癌,成為“癌王”。 國內腫瘤專家指出,CRC發病率上升迅速,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年輕白領中發病率上升尤其明顯。 對于白領來說,每天的工作壓力大,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缺乏有助于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纖維,再加上多坐少動,每天只盯著手機和電腦,更容易減緩腸道蠕動,刺激腸壁引起排便紊亂,對腸道造成更重的負擔,增加CRC風險。 因此,有的專家甚至提出,對于高危人群的篩查年齡應該更早,在30~35歲之間做第一次篩查。 三、一般風險人群推薦篩查年齡
四、推薦的篩查項目結直腸癌有很多可以做的篩查項目,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但不論你選擇什么項目,最重要的是開始做篩查。相關的項目有: 1、糞便的相關檢查:
2、影像學檢查:
指南強調定期規律的檢查才會起到篩查的作用,而且,如果你做的某項檢查有問題,一定要加做腸鏡檢查以最終明確診斷。 五、哪些是高危因素?指南也指出,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在45歲以前就開始篩查,并且檢查的間隔時間要縮短,或者必須選擇特殊的項目。 以下認為是高危因素:
有以上任意一項者,均屬高危人群。這類人群需要在45歲以前就開始篩查,(或者根據你的情況適當提前到30~35歲)并且檢查的間隔時間要縮短,或者必須選擇特殊的項目。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高危因素,需要去醫院就診后,讓醫生為你制定合適的篩查方案,即合適的方式和頻度。 六、結直腸癌是可防可控可治愈的癌癥和其他癌癥不同,結直腸癌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惡性腫瘤。首先,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是明確的,即,大部分的結直腸癌都是從腸息肉或炎癥演變而來的,大致過程如下: 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 這個過程很漫長,至少需要10年,甚至20~30年。 這就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息肉切掉,炎癥控制好,就等于把癌癥扼殺在了搖籃里。 還有一點,即使確診時已經癌變了,但只要還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還是非常理想的。在我國,85%-90%的Ⅰ期-Ⅱ期結直腸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實現臨床治愈(3年不復發即為臨床治愈),即,每10個Ⅰ期-Ⅱ期的結直腸癌患者,八九個都是可以治愈的。 同時,早期的結直腸癌患者可以通過腸鏡下摘除病變,不僅創傷小,而且出血少、恢復快,基本不影響患者日后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