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什么叫“左肝右肺”? 在南宋和元朝時期的八段錦文獻中,這個動作都被稱為“左肝右肺如射雕”。明清時期,這個動作被叫做“左右開弓似射雕”。 中醫上經常說:左肝右肺,可是從解剖學的角度講,肝臟在人體的右邊,肺葉分居在胸腔的左右。 難道中醫認識錯了? 不是中醫認識的問題,而是中醫所講的“肝”和“肺”并不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肝臟”和“肺葉”。 “肝”和“肺”實際上代表的是人體的功能,肝在五行屬木,位于左側,主生發;肺在五行屬金,位于右側,主收斂。 這一生發一收斂,就如同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與西”,太陽東升西落,“東西”就象征著均衡協調,代表了日常生活。 左肝右肺經常連在一起,也是因為它象征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升降有序,起落均衡,自然地使我們的生命達到和諧統一。 3 脾胃平衡是健康的基礎 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恰好就像一手上舉,一手下按,所以這個動作叫做“須單舉”,而不是“雙舉手”。 脾和胃的關系,就像是一個蹺蹺板的兩頭,一邊重了,另一邊就翹起來了。對現代人來說,脾和胃不能保持平衡的關系了,往往表現為“脾虛”。 脾的任務是“運化”,人體吸收的營養,要靠脾輸送到全身,脾虛了,脾的力氣不足了,沒有力氣把營養運走,這些營養就堆積在身體表面,特別是腰部和臀部,好像在腰部套上了一個游泳圈。 中醫看病,對肥胖的人,“望”診就知道病癥了,肯定有“脾虛”。現代人吃得太多太好,脾的工作能力跟不上要求,慢慢就造成了一個個的“大腹便便”。 人過中年容易發福, 人體新陳代謝速度 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慢。 研究發現,過了30歲,新陳代謝每10年就降低5%,由此帶來衰老、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現代醫學把原因歸結為“新陳代謝緩慢”,用傳統文化解釋,就是“脾虛”了。 常年勞作的農民、經常堅持有氧鍛煉的人,都較少出現肥胖的現象,這是因為鍛煉幫助他們“脾氣充實”,能夠維持理想的新陳代謝。 “須單舉”這個動作,一手上撐,一手下按,并不是只有“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象征意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拉伸”和“擠壓”脾胃,以達到運動脾胃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