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端午節小編的朋友圈被龍舟刷爆了!你的呢?今年端午桂林迎來了“十年一大扒”的民間扒龍舟盛事。然而卻比任何一次都一波三折……

6月18日桂林民間龍舟活動。 森林之木/攝
正當大家翹首企盼這十年一遇的盛大活動時,桂林多地卻發布了禁龍舟公告。(之前報道詳見→《桂林人萬眾期待的扒龍舟活動,今年恐怕真的要一首涼涼!》、《秀峰區已嚴禁龍舟下水,其它區可以?今年還能看到扒龍舟盛況嗎?》)
不僅秀峰區的東蓮村、靈川、灌陽、全州等地都發布了禁龍舟的公告,就連原定6月16、17日要舉行桂林龍舟民俗文化節的疊彩區白石潭村也因種種原因在16號早上龍舟下水后,在九點多鐘就草草收場。

這兩天,幾段村民下水劃龍舟被執法人員禁止的視頻在桂林人朋友圈瘋傳。
正當所有人心頭都縈繞著“今年端午還有沒有眼??吹?十年一大扒'”的時候,今天6月18日,也就是端午節當天,漓江上傳來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喧囂和熱鬧!
是的!我們桂林“十年一大扒”的龍舟來了↓↓↓


抬龍頭出村,上船了!
據現場網友爆料:七艘龍舟在泗洲灣匯合。先是沿線的村的龍舟逐個下水,一路互相迎接,最后到泗洲灣匯合,再順流到疊彩山。
網友拍攝于泗洲灣。龍舟從泗洲灣回虞山橋,沿著東岸劃。
據知情者透露,這艘來自九娘廟的龍舟,是桂林今年最大的龍船,長五十多米,載一百多人,今早5點就出發了,趕在有關部門到來"勸阻"之前,就下水了。大家可以感受下這條船有多壯觀↓↓

今天的漓江好像格外清澈,龍舟、天空、漓江、青山相呼應,形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龍舟景觀!這是只有在桂林才能見到的獨一無二的風光!






中午大約13:00--14:00解放橋龍舟匯聚,拜賀九娘廟神龍。


橋洞下、漓江邊、甚至毫無遮擋的橋廊上,全是人人人。


沒有任何宣傳,沒有任何廣告,沒有官方調遣群眾演員。大家頂著烈日,完全自發地,來到漓江邊觀看這十年一遇的桂林民間扒龍舟盛事。



有些熱情的群眾大概是嫌隔岸看不清楚,還站到了水里去看。

小編看到這里,不僅心潮澎湃,甚至有些熱淚盈眶!是的,這是我們桂林人自己的端午節,是我們頂著烈日、排除萬難都想要守護和傳承的民族文化!
如果不是對這次龍舟盛事關注的人,大概不會知道這一次的扒龍舟,大家是頂住了多大的壓力!人山人海的觀看者中,還有成群的執法人員。



據一個今天早上在現場觀看龍舟的網友爆料:當時公安、城管都在現場,不給搞,后來可能有指示又給下水了,村民講耍一耍不可以啊,后來都穿上游泳衣在各自的水域里打轉,自娛自樂,沒有集結。

來自網友微信爆料截圖
可以說,今天漓江上的十年一次的龍舟盛事,是沖破了重重障礙,是因為大家的堅持和熱情才得以重現!
而就在剛才,據網友爆料,白石潭對面大水埠的一條龍舟,白天被堵,晚上扒了起來…
據龍舟文化愛好者說,按地方習俗,龍頭下廟就得下水,不然不能回廟,因為民間信仰是請了龍王下殿如果不扒船,認為會對村子不祥。


一位桂林文史愛好者總結:桂林傳統龍舟,十年一大扒,故十年為一屆,100年來的概況如下:1918年,大扒,1928年,大扒;1938年,大扒;1948年,先禁扒,實在無法禁止,后改慶祝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大扒;1958年,禁扒;1968年,禁扒;1978年,禁扒;1988年,大扒;1998年,國際龍舟邀請賽,大扒;2008年,大扒,因漲水取消端午比賽;2018年,大扒,因受沖壩翻船事故影響,端午前被禁。
回溯桂林扒龍舟的百年歷史,其中1948年、1998年最為盛大,小編特意找到了關于桂林1948年這場盛大龍舟活動的一些報道:
(中央日報廣西晚刊6月11日(農歷5月初5)第四版)【本報訊】今日為戊年蒲節,十年一度,機會難逢,盛況空前,九時許,各龍相繼下水,依呀吁之歡呼聲,隨著鼓的拍子,響徹空際,平日靜靜的漓江水,激起了波浪,一片片銀波閃爍,歡欣鼓舞,流水將這無限的歡樂送到遠方。
二十余萬市民,提早吃了午飯,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朝江邊走,十時許漓江兩旁,由伏波山到象鼻山,漓江兩岸都擠滿了人,象鼻山,形成了一個人塔。人們往日的憂愁,不知跑到甚么地方去了,一個個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影。
各龍船由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半截稿時止,還是不停的劃,兩岸觀眾為這難逢的歡樂所吸引,也不忍離去,聞興頭最好的龍船,要鬧到舊歷十五才停止,明后天,還有同樣熱鬧夠癮的演出云。

2008年解放橋頭,龍舟巡游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圖自廣西新聞網
對比今時的狀況,真是令人唏噓不止!
廣西文史研究學者、作家林志捷在接受天天菌采訪的時候說:
中國人向來散漫,不守規則,且嚴重缺乏競技精神(即“費爾潑賴”fair play),龍舟文化幾乎是僅有的強調集體精神,崇尚競技和游戲規則的文化,今年端午,在中華大地百舸爭流的大背景下,桂林市政府因噎廢食,動用警力禁止龍船下水,實在可悲!
作為中華古老傳承的民間體育項目,龍舟賽具有的陽剛之美;作為嶺南傳統,賽龍舟體現的是奮發激昂的精氣神。在山明水秀的漓江上,龍舟是人與自然,陰柔與陽剛,靜態與動態審美的完美形態。

光明網評論,端午節禁止賽龍舟,大概就像春節禁止吃團圓飯、清明禁止去祭祖一樣叫人錯愕。沒有了這些承載靈魂與價值的形式,端午節大概就是個放假休閑的空架子。

事隔經年,我們依然記得韓國“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時,國人的那種復雜情緒和糾結感受。
這些年我們有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制度設計,國家領導人亦曾驕傲表示,“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文化傳統與文化傳承,是民族之魂,是國家之魄。

過好端午節,其實就是讓端午更像端午。龍舟賽這樣的核心民俗活動,鼓勵大家去“粉”還尤嫌不夠,竟然把群眾“拉黑”了事——傳統民俗文化,如何源遠流長?

自古的龍舟賽,恐怕就既有擊楫中流的快意,亦有舟覆人落的危機。由此,有關部門應該在做好風險管理、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對端午龍舟有更加開放的態度。也許有了龍舟賽的端午節才更像個節日、更貼近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