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中醫院(東臺 224200) 原載于《遼寧中醫雜志》1995年3月第22卷 第3期 常州市中醫院錢育壽主任醫師,是省兒科名老中醫,幼承家學,業醫五十載,學驗俱豐。筆者曾有幸隨錢師學習,親聆教誨,受益匪淺。茲介紹臨證經驗一二,以窺其學術思想之斑。 1 治脾胃諸疾 統以疏運 小兒脾常不足,寒溫不知自調,飲食不知自節,極易為外邪飲食所傷,因此小兒脾胃疾病也較成人更為多見。錢師通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特經驗,即“疏和運化”法統治脾胃諸病。如厭食、疳證、積滯、吐瀉、蟲積腹痛等。疏者,疏理氣機也;和者,和其脾胃也;運者,運脾也;化者,化濕化滯也。錢師常以蘇梗、藿梗二藥作為疏運君藥。《本草匯言》云蘇梗能“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是治氣之神藥也”;藿梗芳香化濕,悅脾和中,二者相配,理氣寬中,運脾化濕,疏邪消滯;臨證伍以陳皮、砂仁、白術、木香、枳殼、茯苓等藥組成基本方,隨癥加減治療脾胃諸疾,效果顯著。曾治陳某,3個月女孩。1987—01—04診。胸悶噯氣,泛惡嘔吐,腹飽鳴響,大便溏泄,昨行7~8次,苔薄根膩,脈濡數,腸胃失運,氣滯不暢,清濁混淆,升降失司,姑擬芳香疏化。藥用:蘇梗、藿梗、焦白術、煨木香、白茯苓、炒扁豆、姜竹茹、炙藕節各1Og,甜廣皮、煨葛根各5g,砂仁3g(后入)。2劑。藥后嘔吐已止,泛惡未除,腹飽略軟,大便溏泄夾有不消化殘渣,次數已疏,寤寐不安,苔薄根膩,脈濡弱,腸胃失運好轉未復,再從原意出入,上方去茯苓加訶子10g。再服3劑,諸癥悉除。 2 療百日痙咳 肝肺同治 百日痙咳臨床大多從清肺化痰論治,但錢師認為痙咳病機除痰熱蘊肺外,主要責之于金不制木,木旺生火,木火刑金,木叩金鳴。此正合《內經》所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之旨。對于痙咳期的治療,錢師強調應肝肺同治,不僅要清肺化痰熱,更須瀉肝降氣火,常用桑丹瀉白湯合黛蛤散為代表方。而麻黃及蟲類藥,錢師則極少使用,認為多用易致金木氣火相煽,不只痙咳變劇,且有傷絡動血之弊。這是錢師治療百日痙咳的獨特經驗。曾治顧某,4歲女孩。1986—12診。近半月來,初起咳嗽不甚,近旬咳嗽增劇,咳則連聲不絕,頭面紅脹,涕淚俱下,咳畢有雞鳴樣回聲,人夜尤甚,目睛紅赤。舌紅苔薄黃膩,脈細滑數。聽診兩肺呼吸音粗,WBC15.8×1O9/L,S 0.32,L 0.68。治擬瀉肝清肺。藥用:炙桑皮、黛蛤散(包)、葶藶子、嫩射干、炙百部、側柏葉、南天竺、丹皮、炙兜鈴各1Og,生甘草3g。5劑。藥后咳勢已減,次數亦疏,目睛紅赤已退,苔薄黃,脈細弦。痰熱雖化未清,氣火未熄。原方去丹皮加大貝母1Og。再服6劑,諸癥消失。復查血常規正常,病告愈。 3 斂口瘡口糜 護陰清化 口頰、舌上,腭齦等處發生潰瘍者稱為口瘡,滿口糜碎,色紅作痛者稱口糜。《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火氣內發,上為口糜。”舌為心之苗,脾脈絡于口,故口瘡、口糜多責之于心脾積熱,治療多從清心瀉脾入手。錢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感邪之后,極易化熱,或因口腔不潔,過食辛辣炙煿之品,極易耗損肺胃之陰,治療口瘡口糜應以護陰存津為第一要義。常以大隊甘寒養陰之品中佐以一二味清熱解毒藥,而苦寒清熱之品如連、柏、梔、芩等用之甚少,可謂用藥別具一格。驗之臨床,效如桴鼓。曾治吳某,11個月女孩。1986—11—23診。素稟體弱,形瘦萎黃,近1周來,初起發熱,經治表雖和而里不解,鼻涕咽紅,口舌糜碎,影響飲食,時時流涎,脈細而數。治以護陰清化。藥用:南沙參、玄參、川石斛、茯苓、碧玉散(包)、竹茹葉各1Og,生石膏30g(先煎),薄荷尖5g(后入),鮮蘆根15g。另用珠黃散吹口。3劑。藥后內熱漸清,口舌糜碎已消,食欲漸馨,苔薄舌紅,脈細數。前方去碧玉散、生石膏、薄荷、人中黃加雞內金5g。繼服3帖而愈。 4 用藥獨具匠心 講究炮制 錢師嘗謂,同一味藥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亦殊。因而他在臨床上非常強調要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選用不同炮制的藥物,以期與小兒特殊的生理病理特點相吻合。如麻黃生用發汗力著,小兒用之不多,錢老常用蜜炙麻黃,減弱其峻猛之性而取其宣肺止咳平喘之功;瀉肺行水用生桑白皮,瀉肺止咳用炙桑皮;理氣止痛用廣木香,理腸止瀉用煨木香;清腸熱用炒銀花,解表熱用生銀花。再如治療外感表熱證,錢老喜用豆豉、豆卷等,但由于炮制不同,臨床有別,豆黃卷為麻黃煎湯浸黑大豆所發芽曬干而成(含有麻黃成分),常用于偏于肺經苔不膩的表證,豆豉以麻黃、紫蘇葉煎湯拌黑大豆發酵曬干而成(含麻黃、蘇葉成分),用于偏胃經苔膩的表證。有汗用炒豆豉,無汗用淡豆鼓。 錢師在長期臨證實踐中,形成許多獨特的用藥規律。除以上所述外,治療嬰幼兒腹瀉,常用炙藕節一藥,認為有止瀉通氣之功,無論寒熱虛實泄瀉均可用之,澀而不斂,通而不瀉,驗之臨床,療效確著。雞內金一般用于實證積滯,但錢老認為脾胃諸疾無論虛實用之無妨,實則能消,虛則能補。后讀《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雞內金,雞之脾胃也,為消化瘀積之要藥,更為健脾補胃之妙品。”方悟錢老用藥的獨具匠心。(張銘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