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浪漫的法國人初嘗他們的第一口葡萄酒時,新疆人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喝了整整七百年。2000年前,新疆地域的人就開始用木制的破碎擠壓器將葡萄壓碎,放進陶器中進行自然發酵,然后用膠泥封口,埋于地窖中。數月后,取其清汁,便可飲用。當時我們的先輩就已經掌握了利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來釀酒了,而且還知道將葡萄酒埋于地下,保持恒溫這一成熟的儲藏方法。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看到那里的人們已經掌握了葡萄種植和用葡萄釀酒的技術。他把葡萄的種子帶到了漢朝,卻沒有帶回有效的釀酒方法,所以漢朝的葡萄酒狂歡就推遲到了唐代。 《史記·大宛列傳》里說張騫在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新疆地域已經盛產葡萄酒了。中原開始釀造葡萄酒,要到隋末唐初。當時的印度婆羅門貴族戒酒,以飲葡萄果漿為風尚,西域各國也傳為風俗。 630年玄奘自西域前往印度取經,一路上西域各國:如屈支(龜茲)國和突厥的素葉水城(碎葉),都以葡萄漿款待法師。 吐魯番古稱高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盛產黃白黑三種葡萄。高昌國舉國奉佛,國王曲文泰曾傾情迎送法師講經。據《冊府元龜》記載,貞觀14年(641年),“太宗破高,收馬乳葡萄種于宛,并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唐太宗是否因為這些葡萄美酒,艷慕不已才破高昌的?唐太宗破高昌后得到了葡萄種子并種于宮中,據說他被自己釀的酒弄得大喜過望,竟然宣布長安“賜蒲三日”。葡萄酒讓相對端莊的唐朝皇帝也瘋狂了一把,演繹了一場唐代的酒神節。 吐魯番位于天山東部山間盆地,是內陸接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吐魯番地區氣候獨特,資源富集,光熱資源豐富,盆地干旱少雨,使得這里盛產優質的葡萄。 想要品嘗古法釀造的《絲路列莊》葡萄酒的朋友,請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加我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