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與水痘為同一種病毒,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以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和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 帶狀皰疹常呈散發性,與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在老年人、局部創傷后、系統性紅斑狼瘡、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較長期接受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放射治療的病人,較正常人明顯易感,且病程遷延,病情較重,后遺神經痛也較突出。 帶狀皰疹常見有輕度的前驅癥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結腫痛以及患處皮膚灼熱、感覺過敏或神經痛等。 典型的皮損為在炎癥基礎上出現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丘疹,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圍以紅暈。皮損沿外周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很有特征性,有診斷價值。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若無繼發感染。數日后水皰干涸結痂,預后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疤痕。由于機體免疫狀態的不同,表現常不典型,而有不同名稱。對有神經痛而無皮疹者稱無疹性帶狀皰疹;僅有紅斑、丘疹而不發展為水皰的稱無疹性帶狀皰疹;僅有紅斑、丘疹而不發展為水皰的稱頓挫性;發生大皰的為大皰性; 治療: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對癥治療為主。 (一)全身療法 1.抗病毒藥物 阿昔洛韋(無環鳥苷)口服或靜滴,或阿糖胞苷靜滴。聚肌胞2mg/次,一周2至3次,肌肉注射。 2.皮質激素 對老年、體弱和眼受累患者,早期給予中等劑量強的松(20至40mg/日),有縮短病程、緩介神經痛的作用。 3.免疫調節劑 轉移因子、a-干擾素、斯奇康、左旋咪唑、胸腺肽或丙種球蛋白等可酌情選用,以減輕癥狀,縮短療程。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為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含高濃度中和抗體,療效顯著,但藥源少而價昂。 4.止痛劑 可選用消炎痛、卡馬西平(0.1g,每日3次)、甲腈咪胍等。亦可采用中成藥七葉蓮片(野木瓜)。嚴重的尚可作普魯卡因局部封閉,維生素B1和B12等亦可酌情應用。 5.針刺 發于上肢及胸部者取合谷、曲池;發于下肢者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亦可用耳針。均具止痛效果。 (二)局部療法 以干燥、消炎為主,如皰疹未破時可外涂硫黃爐甘石洗劑,每日多次,或無環鳥苷霜,每日2至3次;若皰疹已破潰,需酌情以3%硼酸液濕敷,或黏膜潰瘍膏、新霉素軟膏等外涂,每日2至3次。 (三)物理療法 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線照射及頻譜電療等,均有一定的消炎、止痛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