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道傳天下救眾生,福生無量大天尊。 夫君子之行 第一句,就給整個誡子書定下了最重要的目標:做君子。《論語》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一個君子,不僅要內心光明、坦蕩,也要外表得體、大方,也就是內外兼修。諸葛亮一開頭就提到君子,不僅是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更是對兒子的信任。相信兒子可以成為君子,才會講君子之行。如果是朽木,又豈可雕哉?這種信任,是一種正向的力量,讓孩子充滿信心的時候,又不敢馬虎大意。 靜以修身 守靜,是古往先賢不斷提到的一門功夫。《道德經》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在儒釋道三家文化中,都講修靜的功夫。養靜氣,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內藏,如果枯坐死禪,那就走歪了。守靜,是為了不讓精氣神外泄,因而靜中的一點靈光是要護住的。打坐、站樁,這都是修靜的功夫。當然,書法、泡茶、插花、品香,這些都是靜以修身的門道。我們常說修身養性,就是通過這些外在的修身方式,養里面的心性。身心要合一,就需要通過不斷修身養性,使內外的契合度越來越高,直至消融兩者的差距,復歸于樸,成為自然。 儉以養德 《道德經》有言:“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儉,故能廣。”這里提到的“儉”不僅是物質方面的節約,更是精神方面的收斂。夫子說:“人在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提醒少年,對自己的“精氣神”要儉,不能隨意放縱、肆意濫用。只有儉,才能廣大、廣博、廣闊。一個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管是在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知道要節儉、內斂的人,就能慢慢培養自己養成好的德性。 非淡泊無以明志所謂明志,就是讓自己的志向清晰化、明朗化。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曾經蓄須明志,就是用留胡子的方式,表面自己的志向。而在諸葛亮看來,只有淡泊名利,內心放下對名利的追求,才能真正堅定自己的志向。我們大多數人,在青年的時候都是有志向的,都是有雄心抱負的。走上了社會之后,在壓力和挫折的打擊下,開始低下頭。在名利的誘惑和威逼下,最后跪下腿。原因是什么?缺少對“淡泊”的修持,不去練“慎獨”的功夫,而是意志不堅,隨波逐流。所以,我們要給自己創造“淡泊”的環境,要克制內心的欲望和沖動,這樣就能逐漸堅定志向,擁有力量。 非寧靜無以致遠 所謂致遠,就是提高心性層次、格局,站的跟高、看的更遠。那么如何才能修煉出這樣的高瞻遠矚呢?就是寧靜二字。這是第二次提到靜,剛才前面提到靜以修身,現在提到寧靜以致遠。修靜功夫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與前面不一樣的是,這個靜更具體,功能更明顯。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看得到事情的本質,把握事情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一個人在浮躁的時候,看到的肯定都是表面,自然不能看的深、想的遠。每臨大事有靜氣,輔佐清朝三代皇上的帝王師翁同龢曾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就揭示了一個道理:古往今來,雖然歲月滄桑,時代更替,但是只要一個人能常清常靜,其心定矣,其氣純矣,其性深矣,自然可以和古往先賢同頻、共振。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這是第三次提到靜。所謂做學問的功夫,必須是靜心的時候。而才氣、才華、才能,必須是下功夫學出來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打開視野,看到更寬闊的世界,增長學問、才能。而只有堅定志向,才能最后真正學到東西,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這個思路是志——學——才,也就是說立志是最重要的。而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志向嗎?我們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在支持、幫助我們的孩子立志,還是在不斷打擊、毀滅孩子的志向呢?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很多家長很浮躁,既不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志向,也不教孩子應該如何做學問,就不斷要求孩子長才能。這是違反規律的,最后孩子即使是成才了,也是個廢才,機器耳。夫子教學生,有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他為什么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人首先要學會做一個人,人都做不好,成才又有什么用?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本末倒置,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不是人的“人才”。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整天嘻嘻笑笑,怠惰散漫,就不能磨礪意志,增長精神力量。總是毛毛躁躁,輕浮冒進,就不能陶冶心性,培養高尚情操。可能這兩句,很多家長看到很喜歡。因為大多數家長也是這樣,讓孩子不準玩這個,不許干那個。甚至是不準嬉笑,要時刻嚴肅。所以看見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會指責、打罵。可是效果極差,并且往往孩子會反抗。有的人可能就想,諸葛亮也這么做,為什么我這么做就沒效果呢? 第一,你沒資格。因為你根本沒有以身作則,自己就是毛躁、嬉笑的鬼樣子,回頭一轉頭要求孩子要認真、嚴肅,天下豈能有這樣的事情?諸葛亮自己兢兢業業一輩子,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這已經是最好的不言之教。所以,他說這個話,有底氣。因為他做到了,以身作則了。 第二,你不用心。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隨意去控制、要求孩子。只是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要發脾氣。還要美其名曰,這是為孩子好。這種像君主專制一樣的蠻不講理,又有哪個孩子會接受?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循循誘導、合情合理、真情實意。哪個做孩子的不愿意接受呢? 第三,你實在水。現在的大多數家長,不學習、不成長。自己觀念落后,甚至是錯誤、愚蠢之至,還不去痛定思痛,不去尋求改變。一味固守自己的陳舊觀念,還要一意孤行。所以很多孩子是瞧不起自己的爹媽的,就是因為他們明明什么都不懂,還自以為是。諸葛亮自己一輩子都在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格局,這樣才能引導孩子持續成長。教育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需要學、行、悟的。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齡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增長,當初的雄心壯志,也隨著流水光陰去了。最后也就變成了枯萎掉落的殘花、落葉。大多最后就對社會一點用都沒有,成就感、價值感都得不到,到那個時候,自己守在破房子里面,悲傷感嘆,又哪里還來得及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最后一句:當頭棒喝,醍醐灌頂。畫龍點睛,戛然而止。 從好好學習、修習《誡子書》開始。 道學文化傳播者 正真善美修行者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