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中醫養生的核心:順天時! 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 夏至一年中,陽氣達到了頂點,盛極而衰,一陰初生 ;猶如冬至最寒而一陽初生。這就像陰陽太極圖,陽極而生陰,陰極而生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就是天道! 因此,夏至也是天地陰陽轉化之時,此刻順天時而養生就尤為重要! 夏至一陰初生,正如冬至的一陽初發,都需要我們的呵護,夏至之后晚睡早起,忌大汗,忌耗瀉性活動就是大補。晚睡最遲不過11點。 夏至如何養? 民間有句老話:嬉夏至日,困冬至夜; 意思是:冬至夜晚早點睡,把初生的陽氣呵護好;夏至的白天應該朋友們聚聚會,說說笑笑,或者結伴跳跳廣場舞。把體內的郁熱宣泄出來。 夏至到大暑這30天,仍在一年“六之氣”中的“三之氣”,“太陽寒水”當令,給燥熱的天氣帶來一絲涼意。戊戌火運之年,內里郁熱應該向外發散,而這時的涼意影響毛孔開合,使郁熱內聚形成熱毒,這段時間很多人會出現大便干結,痔瘡,口腔潰瘍等上火之證,這些熱毒走出體表為后背的痘痘,臉上的紅包,四肢的濕疹水泡,嚴重的影響心臟功能。 如果你這時想通過空調、電扇、冷飲降溫,反而造成毛孔完全閉合,郁熱難泄,適得其反! 那么悶熱難耐時,我們可以以火瀉熱,艾灸大椎穴20分鐘或者合谷穴左右各10分鐘,讓身體毛孔打開,微汗一出,郁熱之氣就會宣泄出來,身體為之清爽。 體內陽氣越旺越容易燥動傷陰!要么要它們自然潛藏入腎水,當然你要有足夠的陰,本來你就陰虛,那么我們人為的讓這些燥熱下行或者發泄出來。 如果懂的艾友,每天推腹,敲打大腸經、腋窩,拍打肘窩,搓腳底板就是戊戌夏三月最好的養生方法。 夏季應心,“養心 ”,就成為夏天的養生要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多按揉心經、心包經,將這2條經絡疏通非常必要。 平時多按揉:內關穴、公孫穴 內關穴大家都比較熟,有寧心安神的作用。 公孫穴是脾經上的絡穴,溫陽大穴,總督脾經和沖脈,而沖脈為“血?!保膬汝P穴和公孫穴可以給心脈供血,滋養心臟。 血為陰,心血足了,心臟的燥熱就會被收斂;心悸、心慌、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唇舌色淡的癥狀都會好轉。 心臟不好的艾友,艾灸這2個穴位最好,每次每穴左右各10分鐘,艾灸一周休2天。 夏季陽浮于外,內里虛空,因此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一說。加上這30天的當令之氣為“太陽寒水”,胃喜熱怕寒,無形中造成脾胃的虛寒,因此戊戌年之夏時脾胃最虛弱之季。 不吃不喝寒涼食物,就是對自己的脾胃負責!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時養好脾胃就是養自己的根本。 脾胃好,陰陽自生! 推腹直接健脾胃;敲打腋窩祛肝火是助脾胃。 艾灸中脘穴、關元穴,每次每穴各30分鐘,脾腎同補!如果你容易上火,那么就把中脘穴換成足三里。艾灸3天休1天。 小米山藥粥、推腹、敲打腋窩、大腿正面、熱敷腹部和大腿正面,這些都是比較溫和的健脾胃的方法,久而久之必有大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