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津,是謂五液(《素問·宣明五氣篇》)。在中醫臨床中,可從五種體液的分泌異常,來診斷所屬臟腑的病機病因。
一、汗,心之液 汗的排泄在生理上會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冷時,毛竅閉合而無汗;熱時,則毛竅大開而多汗。汗的異常主要有自汗、盜汗兩種。 ①自汗是心陽不足、心氣虛,不能“守住”心液,通常還有體寒怕冷、易外感風寒的癥狀,應補氣升陽。 ②盜汗是心陰血不足,一般為熱性偏燥體質,應滋陰祛燥。
二、涕,肺之液 肺開竅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竅則為涕。鼻涕可滋潤鼻竅,使其保持暢通,保證呼吸和嗅覺功能的正常。肺的病變可從鼻涕的異常表現看出來—— ①肺陰虛者可表現為鼻干無涕。 ②因風寒導致肺氣失宣者,多表現為鼻流清涕。 ③肺熱者,多表現為流黃濁鼻涕。
三、淚,肝之液 肝開竅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竅則為淚。淚可滋潤眼目,眼淚的異常變化可反映肝的病機—— ①肝陰血不足者,多表現為淚少而眼干。 ②肝經受風邪者,多表現為迎風流淚、兩眼發癢。 ③肝經有熱者,多表現為淚熱發黏、有眼屎、兩眼畏光作痛。 ④老年人氣血虛弱、肝腎陰虛,常會流淚不止。
四、津,腎之液 腎氣旺盛,腎之陰精上充于口為津(是清淡而甜的唾液),有濕潤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津液的異常變化可反映腎的病機—— ①肝腎陰虛者,多表現為口苦口干少津,腰膝無力。 ②腎陽虛者,多表現為唾液清冷或流口水,同時伴有怕風害冷的癥狀。
五、涎,脾之液 脾開竅于口,脾之陰精上布于口,則為涎(是粘稠的唾液),主要用來溶解食物,助消化。涎液的異常變化可反映脾的病機—— ①脾胃虛弱者,多表現為口淡乏味,惡心且口水多。 ②胃火盛者,多表現為口干涎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