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原本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是經,自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經便特指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但《四書五經》成為官方經學是在明清,儒家經典并非一直如此。 四書合稱始于宋朝,其中《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是南宋理學家朱熹首次將其與《論語》、《孟子》并列,四書分別出于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又稱“四子書”。 五經則起源甚早,春秋時期,孔子晚年編訂了六部傳統(tǒng)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這便是六經,又稱六藝。 1、西漢五經 五經 至西漢時期,《樂經》已經失傳,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提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至一般典籍之上,成為崇高的法定經典,這便是五經的由來。 2、東漢七經 至東漢時期,西漢五經演變?yōu)闁|漢七經。 東漢七經的說法眾多,一般是指西漢五經加上《孝經》和《論語》。 3、唐九經 至唐朝時期,再演變?yōu)?strong>唐九經。 所謂唐九經,便是將五經中的《禮記》拆分為《儀禮》、《周禮》、《禮記》,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即“春秋三傳”。 《春秋》由是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編訂而成,但由于語言過于簡質,不易理解,因此出現了三部詮釋之書,這便是“傳”。 春秋三傳 左丘明作《春秋左氏傳》,公羊高作《春秋公羊傳》,谷梁喜作《春秋谷梁傳》,三部在唐朝均躋身儒家經典。 4、開成十二經 唐朝中后期唐文宗開成十二年,在唐九經的基礎上加上《爾雅》、《論語》、《孝經》,這便是開成十二經。 5、宋十三經 十三經 北宋時期,繼承唐制,以唐九經為儒家經典,但孟子的地位開始上升。 至南宋時期,將《孟子》與唐開成十二經并稱,合稱宋十三經。 6、《四書五經》 四書 《四書五經》合稱起于朱熹,且《四書》的地位開始超過了《五經》。但《四書五經》真正成為官方儒家經典是在明朝,同時成為科舉的唯一指定用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