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讓人發慌,而孤獨令人強大。” -by:公子李 什么是孤獨?林語堂先生說過這么一段話:
孤獨不是被排擠,不是被拋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 寂寞不等同于孤獨,寂寞讓人空虛,打心底里發慌;而孤獨卻能讓你堅持自我,變得更加強大。 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 -01- 越孤獨的人,越優秀 散文家朱自清一人漫步在滿月的月光里,那一片天地里只有他自己,仿佛也只屬于他自己。 他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是獨處的妙處,他受用了無邊的月色,也寫出了流傳至今的《荷塘月色》。 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享受這份孤獨。 ▲ 朱自清畫像 -02- 越孤獨的人,越沉靜 1950年,23歲的木心,受聘于杭州第一高中。 當時學校給他的待遇非常好,有免費的大房間,一開門就是泳池。 然而就是在這么優越的環境下,木心只任職了半年就獨自跑到莫干山上讀書、寫作。 在荒廢的大房子里,沒有電,入夜就點蠟燭,“寫作寫渴了,沖杯克寧奶粉“,然后繼續瘋狂地寫。 寫的是論文——《哈姆雷特泛論》、《伊卡洛斯詮釋》、《奧菲司精義》。 “白晝一窗天光,入夜一支燭。”從此一篇篇寫下去,沒停。 他往書桌上貼了福樓拜的一句話,“藝術廣大之極,足以占據一個人。” 木心是孤獨的,但正是這份與世隔絕、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讓他沉靜下自己的心,才寫出了無數直抵人心的經典作品。 ▲ 木心后期使用的寫字臺 莫干山的那六年,木心帶給了世人無數張水墨山水畫以及100多篇中短篇小說。 這是一個年輕人在孤獨時間所創作的精神財富。 叔本華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的。” 而一個強大的人,離不開平和的心理狀態。 有時候,孤獨是一個人的淬煉。 -03- 越孤獨的人,越清醒 2012年,49歲的王澍榮獲世界建筑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人士,也是世界第四年輕的普利茲克獲獎者。 小時候,他喜歡一個在家里涂鴉,然后逐漸喜歡上了繪畫。 大學時期,他總是獨自沉浸在圖書館里,然后短短兩年就靠自學完成了學業。 畢業后,對理想的追求和熱愛,不做商業項目的理念,也讓他長期過著不被他人認可、不合群的孤獨生活。 然而,恰恰是這份遺世獨立的孤獨讓他更清醒地認識到內心對傳統建筑風格有多么的喜愛。 孤獨,讓他更加看清了自己。 ▲ 三合宅 后來,他在建筑領域取得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成就,他很慶幸那段孤獨的歲月自己堅守了本心。 歌德曾經說過,“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涌現出來。”因為那時候,你才是最真實的你自己。 成長,就是學會和孤獨相處,因為再沒有比孤獨更能讓一個人認清自己的內心了。 -04- 人人生而孤獨 人人生而孤獨,但卻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面對孤獨。 面對孤獨,蘇東坡自封“東坡居士”,時而看書寫字,時而與農人唱歌,最后留給世人無數文學瑰寶。 面對孤獨,司馬遷無視眾人的譏諷,靜思寫作,才有了被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面對孤獨,貝多芬無視命運給他開的玩笑,用那乖戾的眼神和不朽的作品,宣告了一個音樂家的靈魂。 尼采曾說過:“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當一個人能夠經營孤獨,即使不被他人理解,即使看似離群怪異,但只要能一直堅持內心的信念,那他就永遠是活得最明白的那一位。 《心是孤獨的獵手》里說道,“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獨。” 因為,那是孤身一人的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