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周首送我的這本書《非暴力溝通》(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明的一種溝通方式,全書強調了四要素,共8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就是要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并且尊重、傾聽他人,而不是批評、指責。【書寫得有點啰嗦,沒感覺的地方要快速地略過。每章后面的練習題還是要體會一下,NVC給出的參考答案的表達方式也是一種非暴力溝通方式。對于每個練習題,他沒有直接說,”你這種想法不正確“,而是說“對于本題,如果你……這樣認為,我與你想法不一致”。】 1)觀察:清晰表達觀察結果,不判斷不評估。"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受傷、害怕、喜悅、氣憤等。“我感到……” 3)需要:導致感受的需要(或價值、愿望)。“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期待他人采取何種行動。“你是否愿意……?” 【看完這本書后,周五晚上10點多了,孩子還在玩手機,我簡單試了試非暴力溝通:你平常習慣了較晚睡覺,現在睡覺是不是睡不著?一周沒有看手機,你是不是想通過QQ了解同學們的動態?我們有些擔心你的睡眠,你平常睡眠不足,我們想著趁著大周你可以多睡一會,這樣你學習時才會有精神;這2天你發燒剛好一點,早點睡不讓感冒嚴重了。你是否可以不看手機、早點關燈睡覺了? 我第一句張口想說的是“你早點關燈睡覺吧”,命令式溝通基本沒有效果。我下一次再實踐非暴力溝通時,應該先用筆把話組織一下,實際上談話時我只是運用了觀察、請求兩點。孩子一聲沒吭,后來發現還是關燈睡覺了。】 一、區分觀察和評論我們習慣于對看到人及行為做出反應,給出評判和分析,例如某人遲到30分鐘,我們通常不會直觀地說他遲到半小時,而是會評判他是個不守時或者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二、體會和表達感受表達我們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 自在 舒適 放松 踏實 安全 溫暖 放心 無憂無慮 表達我們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泄氣 絕望傷感 凄涼 悲傷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郁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筋疲力盡 委糜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疚 妒忌 遺憾 不舒服 三、感受的根源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例如,有人生氣地說:“我沒從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2)指責他人。 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3)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生氣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為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四、請求幫助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五、表達憤怒和感激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原書目錄: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創意共享3.0許可證) 作者:申龍斌的程序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