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文豪韓愈在國子監任職時,李賀曾捧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訪他,這是唐朝年輕詩人走的尋常路。韓愈當時剛接待完客人感到很疲倦,回到臥室打算睡一覺,一邊寬衣解帶上床躺下,一邊接過門房呈上的李賀詩集隨手翻開,看到了其中第一篇《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僅看了第一句,韓愈就睡意全無,一點兒也不困了,對門房一迭聲叫道:“人在哪里?快請!快請!”立刻把剛剛脫去的外袍重新穿好,派人將李賀接到府內,熱情相待。 韓愈有位好友,名叫皇甫湜(讀音同“十”),也是位有才華之人,一向眼高于頂,不相信李賀的本事有韓愈吹得那么神乎其神,便要求借著韓愈回訪李賀的機會,陪同前去親自鑒別一下。 皇甫湜這個人極其自傲。當初宰相裴度平淮西叛亂后受到皇帝的重賞,他將大部分的賞賜施舍給福先寺用于重修,完工后的佛寺堂皇壯觀。裴度打算寫信給白居易,請他為重建佛寺這件事寫篇碑文作為紀念。皇甫湜此時正擔任裴度的幕僚,對此大為光火,當眾指責領導:“您的幕僚中就有才高八斗的本人,不知您為何還要舍近求遠委托白樂天。他的文章如果跟我的相比,他是下里巴人,我是陽春白雪!難道是我冒犯了您?但您為什么容不得像我這樣高貴耿直的人呢?我現在就向您請求辭職回家!” 這番話使在座賓客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般下屬如果敢這么狂傲地跟領導說話,估計就是不想混了。 皇甫湜不是一般的下屬,而裴度也不是一般的領導。裴大人當即微笑著表示歉意:“先生當然是大手筆。我只是怕遭到您的拒絕,所以沒敢提出。現在既然您愿意撰寫這篇碑文,正是本府的初衷啊!”皇甫湜這才怒火稍退,向裴度要了一斗酒回到家,一飲而盡后大筆連揮,醉意朦朧中將碑文一氣呵成,派人送給裴度。 裴大人接過來一讀,發現文思奇特、用字生僻、書法怪誕,自己連斷句都斷不出,只能贊嘆道:“確是高人!”中國古文無標點符號,斷句是讀文覽章的基本功之一,韓語《師說》里就提到“句讀之不知”。也許皇甫湜心里想的是:“既然白之詩連老婆婆都能聽懂,那我之文就要讓你宰相都讀不出。” 裴度對這篇碑文很滿意,趕緊派人送了價值百萬錢的禮物到皇甫湜家。皇甫湜看了使者呈上的禮單,再次怒發沖冠:“裴大人為什么這樣虧待我呢?本人的文章可不是這么便宜的大路貨!我除了曾為譽滿天下的顧逋翁(顧況)老先生寫過集序外,再沒為他人寫過什么。這篇碑文大約三千字,每個字需付潤筆費三匹絹,少一匹都不行!” 使者聽得又驚又氣,只得回去如實匯報。裴度的下屬們都勃然大怒,挽起袖子準備去痛打皇甫湜一頓。裴大人搖頭笑著攔住他們:“這人真是奇才啊。”換成現在的話大概是說:“這人真是奇葩啊。”按照皇甫湜提出的潤筆費,裴度很快派人將九千匹絹如數送上。 運絹的車輛從裴度府衙直排到皇甫湜居住的地方,一輛接著一輛,使得洛陽城的交通都堵塞了。市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欣賞這一奇觀。皇甫湜心安理得地站在大門口,捻須微笑接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并無半點不好意思。旁邊一位母親就教育孩子道:“你看看裴大人,這就叫‘宰相肚里能撐船’。現在你明白為什么裴大人能當宰相,而皇甫先生只能當幕僚了吧?”皇甫湜聽了,從鼻孔里哼了一聲,說:“婦人之見!”袍袖一拂,施施然回屋去了。 現在這位天下奇葩皇甫湜跟著韓愈,坐馬車到李賀的寓所拜訪。李賀見兩位貴人來訪,當場作了《高軒過》一詩答謝: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霍尊演唱的《卷珠簾》一度流行,但很多人不清楚歌中那句“不見高軒”的意思,“高軒”就是指韓愈和皇甫湜乘坐的那種高頭大馬所拉的華貴馬車。詩中最后兩句將韓愈、皇甫湜比為高飛天空的鴻鵠,希望能得到兩位的提攜而施展抱負,同時對于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化蛇為龍非常自信。 整首詩即席創作,一氣呵成,不卑不亢。皇甫湜眼見為實,這才相信了韓愈對李賀的推崇。作此詩時,李賀年約十九歲。有人說這是李賀七歲時寫的,我認為不太可信。不論七歲的小李賀多么才華橫溢,寫詩的水平最多也就和駱賓王七歲時所寫的《詠鵝》大體相當,而且再天才的七歲兒童也不可能寫得出“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之句。 當李賀被很多人以“避父名諱”之由而認為其不應參加進士考試時,惜才的韓愈專門寫了一篇議論文《諱辯》為他仗義執言,駁斥這種不合理看法,但依然沒能改變當時的輿論和李賀的命運,由此可見千年陋習改變之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