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禪宗的燈錄,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人,遠比在佛殿禪堂里悟道的人多得多。 按道理講,佛殿禪堂遠比浩浩紅塵清凈,最適合修行人用功,在里面悟道的機會應該比在紅塵中悟道的機會多才是。 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為什么會這樣呢? 在禪堂里用功,因為事先有了一個“我要如何如何”的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如我要入定、我要一心不亂、我要開悟),要做到無心,反而非常困難。 而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你事先并沒有像在禪堂用功時那么多的預想,執著心很淡,心里閑閑的,沒有壓力,這時只要你能提起正念,反而最容易做到無心、最容易做到念念分明。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日用生活中,最容易培養我們無心用功,最有利于修行人擺脫諸如“認為只有在禪堂里才能修行、別的地方都不能修行”這一類的隱密微細的分別心(宗門中稱之為“家賊”)。 這就是歷代祖師為什么強調學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及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學人悟機的根本原因。 念佛的人可能都有這個體會:在日常走路的時候,如果想起來要念佛,就可以隨時隨地隨意地念,那時候覺得念佛非常輕松,而且歷歷分明; 可是,等到進入禪堂坐香、專門念佛的時候,反而常常感覺到緊張,妄想反而多。 個中的差別就在于:在走路時念佛,心處于無所求、無所得的狀態,與無心之道最容易相應; 而在禪堂里念佛,心則更多地是處于分別取舍、有所求有所得的狀態下,與無心之道背道而馳。 所以,前者用力少而效果好,后者費力多而效果差,甚至適得其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