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以上四句是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也是陽明思想的核心。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其人、其事,在此便不多贅述,隨便一搜都能查得到。但即使是一代大儒,也并不代表他的思想沒有漏洞,沒有弊端。本篇僅針對其“四句教”及“知行合一”,闡述其思想上的弊病。 一、 “四句教”的自相矛盾 王陽明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具備一切德行的優點。我們是凡人,因為被個人私欲污染,遮掩了良知,所以良知不能發揮作用。于是作為凡夫,我們要去“致良知”。方法是什么呢?為善去惡。 首先王陽明給出了一個前提:人都有良知,是這個“良知”被私欲掩蓋了,我們的行為再多數時候是私欲所導致的。OK,這個沒問題,但是接下來,問題出現了。“我們要去致良知,方法是為善去惡”——我們怎樣能判斷具體的一件事,是善or惡?這時候王陽明又說“用良知判斷,良知自然知道”。 所以,王陽明的“良知”,既是被遮蓋的,無法發揮作用;又是可以發揮作用、去判斷善惡。這是個非常大的矛盾。如果按照他的說法去做,會發生許多掛羊頭買狗肉的事情——說是用良知判斷,實際上就是個人私欲。大家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情,然后告訴你“我這是良知判斷”。 此外,用良知來進行善惡的判斷,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甚至是不足信的。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問題,絕不是用“善惡”二字可以簡單分析的。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許多問題是有著多個角度,并且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才可以進行分析判斷。所以,“用良知判斷善惡”,根本不靠譜。而且,王陽明雖然自己對此有一些反思,但是他并沒有進行完善,那么他的弟子們學習了以后,就極易將“致良知”演變成功利主義——既然善惡不好判斷,不如換個方式:“有用為善,無用為惡”。這已經和儒家的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 二、概念不清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觀點,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給出明確的概念: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王陽明自己沒有進行概念界定,所以不夠清晰。筆者嘗試給出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種:“知”側重理解,是思維;“行”側重實踐。這時的“知行合一”指的是思維和實踐并重。強調的是知識對道德的內化作用——知識可以提升道德水準。 第二種:“知”是心理活動;“行”是生理活動。這時的“知行合一”,“知”就包含在“行”之中。因為心理活動也是生理活動一部分。“知”實際上就是“行”,屬于“行”的其中一種。 第三種:“知”是知道;“行”是做到。這時候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就要做到,進一步變為“行動更重要”,“實踐更重要”等。然而,你連知道都不知道,即使去做,又能做出什么呢? 因為王陽明自己沒有明確概念,所以人們對于“知行合一”的誤解就會很大。“知行合一”也并不適用于任何領域之中。胡亂推廣開來,反而會得出很多愚蠢的結論。 以上是淺聊一下王陽明心學上的一些漏洞。心學本來就是在去除程朱理學的弊端,然后自成一派。雖然心學同樣存在一些不能自洽之處,但仍不可忽視陽明先生為當時的時代,為后人做出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