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中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糖尿病相當于中醫的“消渴”范疇,消渴之名,最早見于中醫經典著作《內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歷代醫家對本病不懈研究,取得進展,至《金匿要略》立消渴專篇,提出了三消癥狀及治療方藥。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本證的病因,中醫認為,主要由于素體陰虛,飲食不節,加之情志失調,勞欲過度所致。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 對糖尿病的辨證分型作了以下分類,目前為臨床上所通用,內容如下 1、燥熱傷肺型:煩渴多飲,口干咽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2、胃燥津傷型:消谷易饑,大便秘結,口干欲飲,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脈滑有力。 3、腎陰虧虛型:尿頻量多,混如脂膏,頭暈目眩,視物模半明,耳鳴腰酸,口干唇燥,失眠心煩,舌紅無苔,脈細弦數。 糖尿病 4、陰陽兩虛型:尿頻,飲多少尿多少,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輪枯焦,腰膝酸軟,消瘦明顯,陽痿或月經不調,畏寒面浮,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5、陰虛陽浮型:尿頻量多, 煩渴面紅,頭痛惡心,口有異味,形瘦骨立,唇紅口干,呼吸深快,或神志昏迷,四肢厥冷,舌質紅,苔灰或焦黑,脈微數疾。 辯證治療 糖尿病 1、上消,肺熱津傷 癥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舌苔薄黃,脈洪數。治宜生津止渴,清熱潤肺。方用消渴方加味。黃連、天花粉、生地黃、生姜、藕汁、蜂蜜等,加麥冬、葛根以生津止渴,若肺腎氣陰虧虛,可用二冬湯。處方: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甘草、荷葉、人參,方中人參益氣生津;二冬、花粉、黃芩、知母清熱解渴。 2、中消,胃熱熾盛 癥見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治宜清瀉胃火, 養陰增液。方用玉女煎加黃連、梔子,方藥: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黃連、梔子。方中知母、石膏清瀉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滋養肺胃之陰;黃連、梔子清熱瀉火,牛膝引熱下行。 糖尿病 3、下消,分以下兩種情況 (1)腎陰虧虛:癥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質紅,脈沉細數。治宜滋陰固腎,方用六味地黃丸。方藥:熟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山茱萸,方中山藥、山茱萸用量宜大,因為山藥能養脾陰而攝精微, 山茱萸能固腎益精,不使水谷精微下注,若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癥見煩躁、失眠,治宜養陰清熱,固精潛陽,六味地黃丸加黃柏、龜板、龍骨、牡蠣、知母, 若尿量多而混濁者,宜益腎縮泉,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蠶繭等,若氣陰兩虛,伴困倦、氣短、舌質淡紅者,宜加黨參、黃芪等益氣之品。 (2)陰陽兩虛.癥見小便頻數,混濁如膏。腰膝酸軟,形寒畏冷,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溫陽滋腎固攝,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方藥:肉桂、附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方中附子、內桂以溫補腎陽,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以調補腎陰,若出現血瘀之證,可加用丹參、山楂以活血化瘀,也可加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等以補腎固腎。 |
|
來自: 昵稱22723945 > 《傳統中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