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喜馬拉雅FM一只貓2019的精品課《趣說周易》 編輯丨毛毛 自古以來,《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自然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可是其晦澀難懂。普通人如何了解到《易經》的精髓呢?可以用三句簡單的話來概括。 第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里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如果上天保佑某個人,他就不公平了,保佑了張三李四怎么辦啊? 一開始就把“自天佑之”解釋錯了,然后一直這樣以訛傳訛下來。中華民族有很多好的東西,卻因為誤解而沒有使之發揮良好的效果。“自天佑之”告訴我們自身努力老天才會幫助我們,天助己助者。 很多關于《易經》方面的書,在解釋“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時候都是告訴大家,有來自上天的保佑就會常常地報吉利的。實際上,這種事完全不存在,老天只會幫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 孔子后來說得更加清楚:“盡人事已聽天命”。不盡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計劃,人是執行,沒有執行計劃就等于是空的。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但是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 很多人說我們中國人依賴性很強很被動,這些全是錯的,中國人沒有依賴誰,因為人太多了無從依賴,想來想去還是靠自己最實在。 第二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的科學也告訴我們,未來很難預測,氣象臺經常不準就是這個道理。 是工作人員問題嗎?不是,氣象臺的工作人員怕挨罵怕挨批,生怕搞錯,尤其是臺風、地震這類現象,報錯了那還了得。所以氣象臺的儀器也是非常精準,所以測不準和儀器和技術人員幾乎是沒有關系,到底為什么測不準? 一句話說完了,當時測得很準,但是測完以后又開始變化了,這是誰也沒有辦法的事,人類無法來掌控自然的變化。人定勝天,能,但是很難。有一句諺語“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現在受西方影響,人們喜歡說確定計劃以后,就按照計劃執行,這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計劃沒有變化快,計劃確定以后照樣會起變化。怎么辦?如果按照原計劃執行,那就是明明知道它錯了還照著錯的去做,那不是很奇怪嗎?所以中國人只有一句話:看著辦。 看著辦永遠是對的,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那就是道德修養,即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明明可以賺錢最后虧本了,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一時的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了。 怎么做怎么不對的人最后的效果反而很好,仿佛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的良心的牽引,自然能夠糾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里。 第三句話:“順天應人”咱們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實就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人和動物的不同在于人有“情”。 人和動物都有“性”,人有人性,馬有馬性,豬有豬性,草木皆有性,這個性指的是本能、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情”指的是良心。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有名的有情文化,而這個“情”就是表示美好的心,一個人心很好就叫做有“情”。中國人不僅對人有情,對草木和宇宙都有情,不僅對活著的人有情,對死去的人也有情。 “情”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很重要的關鍵,如果做事情做到了彼此之間沒有了情,那最后結局是很凄慘的。所以中華文化是一個講“情”的文化,但是中華民族不是講“情”的民族,因為我們的“情”必須要合理,如果“情”是不合理的,就非常可怕。 中國人講話是既不欺騙,也不說實話,只說第三種話,就是妥當的話。總結起來就是即順天又應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人合一”。 這些就是《易經》的三句精髓,作為世界最具智慧的三大奇書之一,這最重要的三句話,學會學懂,受益終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