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稱(敬稱) 1 對帝王的尊稱:萬歲、君主、天子、圣上、圣駕、陛下 2 對太子、親王的敬稱:殿下、千歲、 3 對將軍的敬稱:麾下 4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稱:稱使節:節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稱:閣下 5 對對方或對方親屬的尊稱:令、尊、賢、仁 令:稱對方父親:令尊;稱對方母親:令堂; 稱對方妻子:令閫;稱對方兄長:令兄; 稱對方兒子:令郎; 稱對方女兒:令愛;稱對方的妹妹:令妹 尊:用以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 稱對方父母:尊上;稱對方父親:尊公、尊君、尊府 稱對方母親:尊堂;稱對方親戚:尊親; 稱對方:尊駕;稱對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對方的意思:尊意;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 稱對方:賢家 稱對方兒子:賢郎 稱對方弟弟:賢弟 仁:表示愛意 如:仁兄,仁弟等 6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后,丈人才有專指妻父,敬稱泰山,岳父。妻母稱丈母,敬稱泰水,岳母。 7 對地位高或年長的死者的敬稱: 稱已死的皇帝:先帝 稱已死的父親:先考,先父,先嚴 故有“如喪考妣”之成語 稱已死的母親:先妣,先母,先慈 稱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賢。 8 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 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 9 君對臣的敬稱為卿,愛卿 10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稱: 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圣君。 11 其他尊稱的固有說法, 稱父母:高堂,雙親; 稱兄弟:昆仲,手足 稱夫妻:伉儷,伴侶; 稱婦女:巾幗 稱男子:須眉; 稱老師:恩師,夫子 稱學生:門生,受業; 稱同學:同窗 (二)謙稱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 孤(意不能得眾) 寡(意為少德之人) 不谷(意不善) 朕(第一人稱代詞) 官吏的自謙詞:下官,末官,小吏,臣 等。 讀書人自謙詞:小生,晚生,晚學(意為先學后輩);不才,不佞,不肖(意為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自稱的謙詞: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私下,私自)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為對方效勞) 自己一方親屬朋友時的謙詞: 家——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長的親屬時的謙詞;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家兄。 舍——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寒舍,敝舍,草堂;舍弟,舍妹 等。 他自謙詞: 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自謙詞:在下;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詞:小可; 子弟晚輩向父兄尊長自稱:小子; 老人自謙詞:老朽,老夫,老漢,老拙 女子自稱:妾; 老和尚自稱:老衲 等等。 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豎子”罵人之語的賤稱; 《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小子”;有輕慢之意的賤稱。 (三)別稱 古代平民的別稱: 百姓:戰國后平民的通稱 黎民:即平民。“黎”通“驪”:黑色,因黑發而名。 黔首:黔,黑色,戰國時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絲帛,平民穿麻布,故稱平民為“布衣”。 庶民(庶人):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的稱謂;秦漢后泛指一般平民。 另有別稱:蒼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 死的別稱(諱稱) 古代帝王:崩、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駕、千秋、百歲 未成年而亡:夭、夭折、夭逝、殤。 父母之死:見背、孤露、棄養等 高齡而死:登仙、壽終正寢。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涅槃、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現的死的別稱還有:卒、歿、疾終、溘逝、仙逝、棄世、下世、厭世、作古、千古、長眠、安息、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捐舍館、就木、殞命等。 其他別稱[舉例] 妻子別稱:夫人 糟糠 拙荊 荊婦 內人 內當家 賢內助 賢妻 渾家 堂客 婆娘 媒人別稱:月老 冰人 雪的別稱:瓊玉 碎玉 碎瓊亂玉 冰花 酒的別稱:瓊漿 玉液 金漿 杜康 玉醴 荷花的別稱:蓮花 芙蕖 芙蓉 銀河的別稱:天河 天漢 星漢 星河 銀浦 銀灣 云漢 長河 絳河 (四)號·別號·諢號·雅號 別號是指人名字以外起的稱號。如:蘇軾:東坡居士。李白:青蓮居士。陶潛:五柳先生。葛洪:搶樸子等等。 諢號,又稱綽號。是按人的體貌,性格特點所取的別號。如《水滸傳》中史進:九紋龍;吳用:智多星;武大郎三寸谷樹皮等。 雅號,尊稱他人的號,如張煌雅號“蒼水”。詢問對方的號,也可稱“雅號為何”。 謚號·廟號·尊號 謚號:古人在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跡評定其褒貶給與的稱號。帝王之謚由朝廷賜與,謚號是一些特定的負有特定含義的字,用以指死者的美德,恩德等,大致分頌揚,批評,同情三類。 廟號: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稱廟號:“祖”,“宗”。從漢代開始,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 尊號:也稱徽號。始于唐朝武后中宗之世,是頌揚帝王和皇后的稱號。如:唐玄宗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同治皇帝尊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又上徽號曰“慈禧太后”。 (五)稱謂: 直稱姓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由父親或尊長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蘇軾字子瞻,稱蘇子瞻;韓愈字退之,稱韓退之;杜甫字子美,稱杜子美等。 稱號:號以顯示自己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由自己取定,故一般用于自稱,對人稱號是一種尊稱。如: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袁枚號隨園主人等。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等。此為“美謚”;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惡謚”。 稱籍貫:如孟浩然是襄陽人,故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人,故稱柳河東。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稱王臨川。 稱齋名:用齋名或室號來稱呼。如:揚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稱揚誠齋;稱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 稱郡望:韓愈雖是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是唐代望族,故稱韓昌黎。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趙郡蘇氏是望族,故稱蘇趙郡。 稱官名:孫權官授討虜將軍,故稱孫討虜;文天祥官拜少保,人稱文少保;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行》中白居易以江州司馬自稱。 稱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寇準爵號萊國公,《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萊公是省稱。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稱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稱劉豫州,《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 兼稱:《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督相”官職,忠烈公謚號,兼稱史可法的謚號,官職和姓。《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博雞者事。”“翰林”官職,“天臺”籍貫,“先生”尊稱,“陶”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