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初春江浙行>>>
靈隱寺
靈隱寺名氣很大,杭州之行,不去靈隱寺是不行的。去靈隱寺,不進香是不成的;在靈隱寺,拜佛是入鄉隨俗,更是心愿。早就知道,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也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但不知道它竟離西湖那樣近,位于西湖的西北面。
第一章:靈隱寺:地理與歷史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
喬木百丈蒼髯須,擾擾下筆柳與蒲。
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
--(宋)蘇軾
進入靈隱寺的第一道山門:門楣上刻有“三竺空濛 ”
靈隱寺 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云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的游覽勝地。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

坐落于靈隱寺第二道山門內,靈隱寺建筑群外的理公塔,理公即慧理,他是靈隱寺的開山祖師
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飛來峰”。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巖構成,與周圍群山迥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矯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仿佛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飛來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凈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
靈隱寺第二道山門:靈隱飛來峰橫匾
靈隱寺創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余眾。 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為禪院五山之首。 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
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后的北高峰頂攬勝后,即興為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為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三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余,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臺。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云有林,顯得十分幽靜,于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云字,賜靈隱寺名為“云林禪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云林禪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筆”。而云林禪寺從此便成了靈隱寺的一個別名。
又傳靈隱寺原來叫“靈鷹寺”。始建于唐初。相傳1400多年以前,今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塊鳳凰朝陽地。原先這里荊棘縱橫,荒無人煙。后有一吳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種地為生。一天,僧人在筆架山叢林打柴,因為天熱,將道袍脫下,掛在樹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將袍叼走,向南飛去,至現在的靈隱寺落下。吳僧望空向南一路追來,但見此處綠樹森森,翠柳成蔭。綠影婆娑間,一嶺土坨南頭北尾;前飲碧水綠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扇翼狀土丘;整個地貌有如巨鷹臥地。吳僧人感悟為神靈指點,遂于此焚香禱告,搭棚立寺,故名“靈鷹寺”。
從此,靈鷹寺香火興旺,廟宇初具規模。傳至碧缽和尚時,寺內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兩百多畝,牛十余頭,水井十多口,影響到上五府、下八縣。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天,碧缽大師在寺內說法,大將軍尉遲恭受朝廷委派前來平叛剿匪,路過此寺,見寺廟巍峨莊嚴,井井有條,特進廟朝拜神圣,祈禱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稟告皇上撥款重修廟宇。尉遲恭果然一舉平息叛亂。班師回朝后,尉遲恭元帥立即稟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準奏,還欽命靈鷹寺改為靈隱寺。
靈隱寺第二道山門正面匾額。
靈隱寺第二道山門對面的照壁:其咫尺西天四個遒勁的大字,為佛家語。此需自悟。
國畫(資料圖片)濟公活佛
具有傳奇色彩的濟公和尚,曾在靈隱寺受戒。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于赤城山。由于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后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

弘一法師像
弘一法師于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在靈隱寺受戒。當時,他持戒謹嚴,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衲衣,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真正做到一物不遺,一絲不棄。他手書“門聯”曰:“草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在受戒前,他在虎跑和靈隱寺住過一些日子,從發心素食到發愿出家。
靈隱寺的煙花三月:玉蘭盛開梵界喜
靈隱寺自創建以來,曾毀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兩次整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靈隱寺歷經滄桑,千年不朽。到了北閥戰爭時期,軍閥吳佩孚所轄第31團團長徐圖進,為了竊取千年古珍佛寶——靈隱寺第一代主持大師碧缽和尚座化的一口古缸——生天堂,不惜放火燒毀了這座由大唐天子李世民欽命的千年古剎——靈隱寺。 解放后,靈隱寺香火才逐漸復蘇。
2000年重修后的靈隱寺建筑群
1966年8月26日,杭州市有一部分紅衛兵,把“掃四舊”的目標,對準靈隱寺,揚言要拆廟宇,毀佛像,將靈隱寺踏平。但也有一部分群眾和青年學生則起來反對,他們要求保護國家名勝古跡,保護靈隱寺的安全。由工人、農民和學生自發組成的保寺隊伍,守護在靈隱寺四周。群眾守護到八月底,而“掃四舊”的呼聲越來越高,當時的“文革”領導小組卻心懷叵測地指示:“靈隱寺是否要保護,請革命群眾自行決定”。情勢非常危急,靈隱寺危在旦夕。
周總理在得知靈隱寺有被破壞的危險的消息,下令封閉靈隱寺,馬上發出“靈隱寺暫加封閉”的指示。在靈隱寺處于岌岌可危之時,寺內僧眾在保護靈隱寺過程中,也發揮了作用。當時寺內還有幾個和尚,他們一方面將國務院的通告向外公布,另一方面購買了許多毛主席畫像,將毛主席像從佛像頭部一直貼到腳下,有人要毀佛像,勢必破壞毛主席畫像,這是任何紅衛兵都不敢貿然行事的。
靈隱禪境:熱鬧里的靜寂
改革開放后,在現任大師釋常久等僧眾的努力下,靠香客施舍,于2000年又重修了一座一進二重的靈隱寺,2004年3月3日,失散77年的鎮寺之寶——生天堂古缸又重歸靈隱寺。現在,靈隱寺香火興旺,香客遍及大江南北,已成為汪橋鎮一大佛教文化景觀。
第二章:靈隱寺的建筑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藥師殿的側面
今日靈隱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復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
靈隱寺大雄寶殿
寺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入口的彌勒佛坐像,已有200年歷史。彌勒佛背后的護法天神韋馱像為南宋時作品。 大雄寶殿高33.6米,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單層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大雄寶殿重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是單層重檐三疊式的歇山頂建筑。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二十諸天和海島觀音。釋迦牟尼佛像由24塊香樟木拼雕而成,是國內最大的香樟木雕座像。雕像凈高9.1米,加上蓮花底座和佛光頂盤,高達19.69米,雕工精細。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 大殿兩側分列“二十諸天”和“十二圓覺”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殿后側有海島立體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寶殿、天王殿兩側有五代時所建的石塔和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所建經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清康熙皇帝曾題“云林禪寺”四字。
三大殿之一:藥師殿的正面
.藥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 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跡。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己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臺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筑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亦雕造于吳越末年。據說建于公元969年。靈隱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

佛門:一個世界,同一個世界
靈隱寺三大殿天王殿的側面
藥殿殿前的紫玉蘭,輝映著利益安樂四個大字
靈隱寺,我們只滯留了一個半小時,這么短的時間(導游在一商場給我們購物的時間為二個半小時!遺憾啊。
往靈隱寺時,僧人們在做晚課。我是在唱經聲中,進入大雄寶殿的。游人很多,但很安靜。本欲繞佛左右各行三圈,苦于人多加上時間不夠,只是順時針繞佛三圈。這種古法中的佛禮,也只是行了一半。
在進入大雄寶殿之前,已經為諸佛、菩薩進了香了。在釋迦牟尼佛這位偉大的導師坐像前的一側,我行了跪禮。此禮,在曲阜孔子墓前行過,在陜西黃陵縣的黃帝墳前行過,這回是在靈隱寺的香樟木雕的佛像前行過。吾為家人為親人祈求福壽康寧。
依禮或規矩,進入寺院在佛像前是不拍照的。所以,此行在任何一家寺院,我都沒有拍攝佛像的照片。
第三章:靈隱寺前的佛造像
國寶中的國寶:布袋和尚雕像
飛來峰奇石嵯峨,鐘靈毓秀,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進入靈隱寺第二座山門,我即發現刻于崖前的佛像,極喜。于是,盡量多拍些國寶級的文物資料。(這些佛造像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元代佛造像,有藏傳佛教風格
作為禪宗五山之首,靈隱寺飛來峰石刻造像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這些雕琢于石灰巖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巖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公元951年所造。而盧舍那佛會浮雕造像則是北宋造像藝術中的精品。
最為人所知的,莫過于大肚彌勒和18羅漢群像,見上圖。此為飛來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國內最早的大肚彌勒造像。造像雕鑿于南宋,造像龕呈弧形,長9·9米,中高3·3米,兩側高1·5米。為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佛像龕,也是此時期造像的代表作。
佛像雕刻生動傳神,坐于佛龕中的大肚彌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數珠,袒胸鼓腹而開懷大笑,將“容天下難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周圍并環的十八羅漢,也是神情各異,細致生動。
元代的100余尊漢、藏風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體態窈窕,為佛教藝術之鴻寶。
飛來峰佛造像欣賞:
第四章:靈隱寺理公塔、雙塔、經幢
理公塔
理公塔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處,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層,是一座石塔,位于飛來峰巖旁。我拍了不少照片,包括一些建筑細節,待專門整理,錄為《中華古塔通覽·江浙卷》。
靈隱寺雙塔
靈隱寺雙塔位于靈隱寺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建于五代吳越時期。上圖為西塔。
雙塔均高11米,八面九層,實心。塔基為磐石與須彌座,上雕刻五代吳越寶塔中盛行的“九山八海”。須彌座之上雕仰蓮,束腰八面滿刻《大佛頂陀羅尼經》。再上每層均由平座、塔身和塔檐三部分組成,完全依照木塔的形制分段雕鑿砌筑,并逐層收分。塔剎已毀。
塔身八面形,有四面隱出槏柱,把塔壁分成三間,中間做成壺門式,雕鑿出大門,并細膩地雕出門釘和金環鋪首,兩次間浮雕立像。另四面不分間,上浮雕佛、菩薩和佛教故事等。角柱圓形,上部有明顯收分。闌額上雕飾“七朱八白”。平座用四鋪作承托,塔檐用一華拱和一昂出跳,五鋪作,與《營造法式》所載結構相同。下圖為東塔。兩塔均立于大雄寶殿前,相距約四五十米(查資料稱,相距42米)。
相傳創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的靈隱寺,至五代吳越時達到了鼎盛時期,錢镠時曾擴充寺宇500間,到錢弘俶時又增造至1300間。殿宇重重疊疊,回廊穿林越壑,氣勢恢宏壯美。但經千年世事巨變,現存建筑均為清代陸續重建,后又經幾次大的整修,當年的歷史遺存僅存靈隱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前的雙塔、雙經幢,它們是靈隱寺最古老、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筑文物。
靈隱寺 雙經幢
靈隱寺雙經幢(石塔)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錢弘俶重建靈隱寺時而立,當時立塔四,今唯存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之雙塔。兩石塔相距42米,皆為八面九層,仿木構樓閣式塔。
兩經幢分別位于天王殿東西側,據經幢所鐫之《建幢記》及附記中所載:石幢由吳越國王建造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原立于錢氏家廟奉先寺,后吳越國納土于宋,奉先寺毀,乃于景佑二年(1035年)由靈隱寺住持延珊遷建于今址,原為十二層,現已殘損,為多層八面形,下部三層須彌座,幢身上刻“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和“大佛頂陀羅尼”經文。
第五章:靈隱寺的藝術珍品
時間關系,這次沒有欣賞到這些藝術珍品。現將資料整理如下:
敦煌石室藏唐人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是其中最古的一件。通過端莊嚴謹而又精熟優美的書法字跡,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佛法的莊嚴威儀和抄經手嫻熟的書寫技巧。這卷寫經紙張經黃檗染制,歷1000余年而依然堅韌完好、輕盈光潔,未受蟲蛀。“這是目前所發現的靈隱寺所藏經卷中最古老的一件。在它身上,1000多年的歲月卻好像沒有痕跡地如云煙一般過去了。俗話說,紙壽千年,但這件作品歷經14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完好無損,極其難得。”鑒定中心顧問任道斌告訴記者。同時,這件“好東西”的歷史可能還要往前推進一個朝代——“這個手卷一直被認為是唐代的,但應該夠得上隋朝。”鑒定中心主任吳敢博士告訴記者,“唐人寫經一般是成熟正規的楷書,但這個手卷其中很多字的波磔依然保留了很強的隸意,所以看起來更接近于隋代的風格。”
從經卷上的文字記錄來看,它來自于上世紀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敦煌藏經洞。據浙江省博物館有關專家介紹,由于氣候干燥等原因,敦煌藏經洞經卷保存的時間都特別長,最早可到西晉時期。靈隱寺的這個手卷原是晚清諸暨人陳季侃的藏品,他在甘肅為官時,購藏了不少敦煌藏經洞的經卷。陳季侃癸未年(1943年)的題跋,講述了這卷寫經的由來與價值。
明代董其昌所書《金剛經》冊頁:
這是一件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該冊頁起首兩頁是乾隆御題“香光法寶”、“永鎮云棲”。此本冊頁原是云棲寺的藏品,其上鈐蓋有“云棲常住法寶”方形印,后歸靈隱寺所有。通過董其昌的題跋可知此冊書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是為薦亡父母而捐給云棲寺蓮池和尚的。字跡工整雋秀,應當屬于董其昌比較早年的作品。董其昌跋后還有崇禎己卯(1639年)馮大淑觀跋;以及乾隆皇帝于辛未年(1751年)到云棲寺觀賞此冊頁所作題識。丁丑年(1757年)乾隆又到云棲寺再觀此冊,又題詩四首并識年款。
明代水陸畫:
水陸畫是水陸法會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靈隱寺這批水陸畫中的兩幅題有“崇禎十三年”款。描繪的內容有如來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地藏菩薩像、諸阿羅漢像、天龍八部眾及金剛力士像,等等。有的還題有供養人姓名及諸佛菩薩羅漢名號等。佛菩薩造像端莊典雅,繪畫技法高妙,設色古雅;絹素既有典型的明代粗絹,也有幾幅質地格外精細的。各幅保存均基本完好。
22幅明代菩提葉《莊嚴三寶圖》:
其描繪對象包括諸佛菩薩羅漢,如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達摩祖師以及力士金剛等;故事內容為佛教典故,如洗象、伏虎、降魔、證果、面壁參禪、一葦渡江等。畫作筆墨生動,設色古雅。繪畫材料為菩提樹葉。菩提樹是一種桑科高大喬木,傳說中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于是佛教中便將菩提樹視作圣樹,也是印度的“國樹”,菩提樹的葉子是很珍貴的。我國原來并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并親手種植于廣州王園寺(后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菩提葉呈心形,平整而光潔,葉脈紋理精美。
明代弘治四年金書《佛頂心大陀羅尼經》:
這件作品也是彌足珍貴的。在烏金紙冊頁上以金粉書寫經文,經文上方則是插圖,描繪有各種佛教故事。書寫與繪畫都十分嫻熟精美。
董建中《花鳥圖》:
董建中,清初人,字正度,松江人。董其昌裔孫。山水師董源,花卉宗黃筌。曾以國子生考授中同知。清圣祖南巡,以所繪蟠桃圖進呈,旋命畫扇稱旨,授湖北荊門知州。《婁縣志》、《讀畫輯略》都記載有他的事跡。這一幅花鳥畫畫法更接近周之冕和陳淳的畫法,也雜有一些惲南田的風格,雖然不像記載中所說的學習黃筌,但由于他是董其昌的后人,這件作品也是值得注意的。
貫休《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原石在今杭州碑林,靈隱寺共有兩套拓片。這對研究宗教和石刻藝術具有一定價值。
另外如乾隆行楷書“雅宜清致”、康有為書法、吳昌碩書法繪畫、馬一浮書法、李叔同書法、章太炎書法、潘天壽繪畫、謝稚柳書畫、沙孟海書法、譚建丞書法、繪畫等以及大量拓片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作品。還有一些作品,如(傳)宋人趙伯駒《人物山水圖》、(傳)元人趙孟頫《狩獵圖》、(傳)明文征明隸書、(傳)明人董其昌行書詩等等,經鑒定系偽作,但對研究書畫作偽也有一定價值。(文字資料:百度;圖片除注明外,均為安東老王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