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xuè jié] 血竭,藥名。別名:騏驎竭、海蠟、麒麟血、木血竭。藥材基源: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和藤莖中的樹脂。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的功效。 目前國產血竭多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或柬埔寨龍血樹樹脂。進口血竭較為少見。云南龍血樹被損傷后所流出的樹汁經過加工可以制成血竭。 【主治】 ①淤血經閉、痛經,產后瘀阻。 ②癥瘕痞塊,胸腹刺痛。 ④外傷出血,潰瘍不斂。 【性味歸經】 甘咸,平。 ①《雷公炮炙論》:“味微咸甘。” 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③《本草蒙筌》:“味 辛咸,氣平,有小毒。” 入心、肝、脾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腎。”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克;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內敷貼。 【用藥忌宜】 ②《本草經疏》:“凡血病無瘀積者不必用。” 【藥物配伍】 2、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斂瘡,伸筋,故可用于惡瘡癰疽,久不收口,金瘡出血,創口不合等癥。 【別名】麒麟竭(《雷公炮炙論》)、海蠟(侯寧極《藥譜》)、麒麟血(《圣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原植物麒麟竭又名:渴留(《唐本草》) 【處方名】血竭、血杰、血力花、血結、血竭粉、麒麟竭等 自然銅和血竭,均能活血散瘀止痛,同為外傷科的要藥。但血竭兼可止血生肌斂瘡,為金瘡出血,瘡瘍不斂必用之品;而自然銅長于接筋續骨,為筋骨折傷的常用之藥。 拭去灰塵,敲成小塊,于冬季干燥天氣,放在石灰壇內使燥,然后乘脆研末。 《雷公炮炙論》:“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臨使,安于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與眾藥同搗,化作飛塵也。”《醫宗粹言》:“用燈草同研則成粉。”《審視瑤函》:“艾熏,研。”現行,取原藥材,除去灰塵,敲成小塊,或研成細粉。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熱。 抗真菌作用 血竭水浸劑(1:2)在試營內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止血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本品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從而增加其凝血作用。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5ml/kg肌內注射連續3周,使兔血紅細胞壓積減少,紅細胞及血小板電泳時間縮短,但對全血粘度比值及血漿粘度比值無明顯影響。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 血竭水煎醇沉液(1:1)0.1ml體外試驗,加于0.5ml富血小板血漿內,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性味甘咸,平。 ①《雷公炮炙論》:味微咸甘。 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咸,氣平,有小毒。 歸經: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 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損,內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 ①《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創生肉。 ②《海藥本草》: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傷血聚,并宜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⑤《綱目》: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瘈疭。 用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1~3分;或入丸劑。 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內敷貼。 用藥禁忌 ①《日華子本草》:得密陀僧良。 ②《本草經疏》:凡血病無瘀積者不必用。
性味:味甘;咸;性平;小毒。 歸經:心經;肝經。
血竭原名騏驎竭,始載于《雷公炮炙論》玉石部?!?span lang="EN-US">新修本草》將紫礦、騏驎竭同入1條,亦列于玉石部項下,可見其對騏驎竭的基原均不甚了解?!侗静輬D經》云:“騏驎竭,舊不載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摘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謂之血竭。采無時。”附有“廣州騏驎竭”圖。南宋《諸番志》云:“血竭亦出大食國,其樹略與沒藥同,但葉差大耳。采取亦如之。有瑩如鏡面者乃樹者,脂自流溢,不犯斧鑿,此為上品。”《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二十一引《滇南本草》曰:“騏驎竭味苦澀微香,性溫,出無江界,木高數丈,葉類櫻桃,脂液流樹中,凝紅如血,為木血竭。”引《云南通志》的記載,亦與上同。《大明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樹上掘坎,斧伐其樹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今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 《綱目》謂:“騏驎竭是樹脂。”遂將騏驎竭改列于木類,糾正了《雷公炮炙論》和《新修本草》在藥物分類上的錯誤。古本草所記載的血竭,系木本植物的樹脂,多出大食諸國,亦即多由阿拉伯國家進口,至于所稱“葉如櫻桃”等不實之詞,可能由于原著者未親見國外血竭原植物,而輕信進口商人之言以致訛傳耳。但從《滇南本草》記載之木血竭結合現時云南所產之血竭來考證,中國最早使用的血竭當為龍舌蘭科龍血樹屬植物的樹脂無疑。此與阿拉伯諸國以及非洲所產的血竭為同科同屬植物。中國現時進口的棕櫚科黃藤屬藤本植物血竭,經考證,最早是明代航海家鄭和從南洋諸國,即現時東南亞國家帶回的“藤竭”,這在《明史》中有所記載。綜合以上考證,可知宋以前所用的血竭為龍舌蘭科龍血樹屬植物木部的樹脂,稱木血竭,而明、清以來所用的血竭,則為龍舌蘭科龍血樹屬植物木血竭與棕櫚科植物藤竭,兩者皆用之。龍舌蘭科木血竭,原植物主要為: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 C. Chen 又名:柬埔寨龍血樹《植物學報》,分布于廣西、云南;長花龍血樹D. angnstifolia Roxb. 又名:檳榔青《中國植物志》,分市于臺灣、海南和云南等地。所取樹脂稱廣西血竭。目前市售商品多為進口的棕櫚科植物麒麟竭的樹脂。 《雷公炮炙論》: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騏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氣。騏驎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是也。 《唐本草》:騏驎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者。 《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紫礦、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葉如櫻桃,三角,竭從木中出。 《本草圖經》:騏驎竭,今出南方諸國及廣州。 《綱目》:騏驎竭是樹脂,紫礦是蟲造。按《一統志》云:血竭樹,略如沒藥樹,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今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獨孤滔《丹房鑒源》云:此物以火燒之,有赤汁涌出,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真也。 《增訂偽藥條辨》:血竭色要鮮紅有光,質體要松,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以火燒之,有赤汁涌出,入紙無跡暈,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騏驎竭,最佳。色紫黑,質堅,外竹箬包裹者為鞭竭,略次,偽者以松香火漆做成,入火滴紙有跡暈,宜辨之。 《綱目》: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圣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血分者也。 《本草經疏》:騏驎竭,甘主補,咸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咸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卒痛,李珣以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者,誠為此耳。 《本經逢原》:血竭,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3]1.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50克,沒藥50克,當歸50克(銼,微炒),白芷100克,赤芍藥50克,桂心50克。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10克,日三、四服。(《圣惠方》麒麟血散) 2.治腹中血塊:血竭、沒藥、滑石、牡丹皮(同煮過)各50克。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3.治產后敗血沖心,胸滿氣喘:真血竭,研為細末,溫酒調服。(《朱氏集驗醫方》血竭散) 4.治鼻衄:血竭、蒲黃等分。為末,吹之。(《醫林集要》) 5.治瘰疬已破,膿水不止者:血竭(炒)12.5克,大棗二十個(燒為灰),干地黃25克(別為末)。上三味,都細研如粉,以津唾調貼瘡上。(《博濟方》血竭散) 6.治一切不測惡瘡,年深不愈:血竭50克,鉛丹25克(炒紫色)。上二味,搗研為散,先用鹽暢洗瘡后貼之。(《圣濟總錄》血竭散) 7.治臁瘡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為度。(《濟急仙方》) 8.治痔漏疼痛不可忍:血竭,為細末,用自津唾調涂,頻為妙。(《楊氏家藏方》血竭散) 9.治嵌甲疼痛:血竭末調敷之。(《醫林集要》) 10.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麒麟竭50克,硫黃50克(細研)。搗羅為散,研令勻,以溫酒調下一錢。(《圣惠方》)[4] 11.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積壓,并治一切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七厘散(《良方集腋》) 12.主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者。(麒麟血散《圣惠方》) 13.主治一切惡瘡,年深不愈。(血竭散《圣濟總錄》) 14.主治痔漏疼痛不可忍。(血竭散《楊氏家藏方》) 15.治一切金瘡及腫毒潰爛不生肌肉:血竭、凈發灰、乳香、沒藥、輕粉、象牙末各等分;冰片少許。共為末,摻之.(《本草匯言》引《廣利方》) 16.治下疳:血竭、兒茶、乳香(去油)、龍骨(研細末)、沒藥(去油)各1.5克.研細摻之.(《瘍醫大全》) 1. 抗菌作用 血竭的水浸劑(1:2), 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鐵銹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報告指出: 血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白喉桿菌及傷寒桿菌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2. 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 血竭(10%)給小鼠灌胃2g/kg/d, 連續7天, 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血竭混懸液(20%)涂布燙傷部位, 可使燙傷部位之炎癥消失, 傷口明顯縮小, 呈結痂狀,
并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 3. 對血液流變性以及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 血竭可使血流通暢, 防止血栓形成.能明顯降低血紅細胞壓積、加快紅細胞在直流電場中的電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加快血小板的電泳速度;亦可降低全血及血漿黏度, 但不顯著.血竭尚有顯著抗血栓作用;明顯縮短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的作用;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和抗肝素作用.但對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液黏度無明顯影響. 4. 其他作用 血竭有明顯增加血漿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漿中cGMP的含量的作用. 1. 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5ml/kg肌肉注射連續3周, 使兔血紅細胞壓積減少, 紅細胞及血小板電泳時間縮短, 但對全血粘度比值及血漿粘度比值無明顯影響。 2. 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1ml, 加于0.5ml富血小板血漿內,
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此外, 尚有抗炎、抑菌等作用。[5] 1.七厘散(《全國中成藥處方集》)治鐵打損傷,骨斷筋折,淤滯作痛,血流不止,或金刃折傷等癥:血竭30克,麝香、冰片各0.36克,乳香、沒藥、紅花各4.5克,朱砂3.6克,兒茶7.2克。上為極細末,收貯瓷瓶,黃蠟封口,用時每服0.21克,沖酒服之,或用燒酒調敷傷處。孕婦慎用。方中血竭化淤止痛,止血,斂瘡,生肌,為君藥。 2.血竭散(《朱氏集驗方》)治痔瘺痛不可忍:真血竭。為細末,用自津唾調涂。方中血竭止血,斂瘡,生肌,為君藥。 3.血竭散(《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治皮骨破折:血竭120克,大黃36克,自然銅(醋煅)6克。為末,姜汁調涂。方中血竭化淤止痛,止血,斂瘡,生肌,為君藥。 4.治療腹中血塊:血竭、沒藥、滑石、牡丹皮各30克。搗細篩為粉,每服以溫酒下6克,每日服3~4次。 內服血竭引起過敏反應某患者內服血竭后發生周身瘙癢,四肢及胸背部皮膚潮紅,壓之退色,手腳有明顯的血管神經性水腫,兩側腳面和小腿接連部各有4x4厘米的大水泡1個,周圍有豆粒大小水泡數十個,顏面發紅,眼皮水腫,呼吸迫促,頭暈等;檢查:體溫腋下38.9℃,脈搏9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壓80/65毫米汞柱,余無異常。 經抗過敏治療而愈。隨后即用原來內服之血竭作斑貼試驗,并用黃酒(因患者用黃灑沖服血竭發生過敏)和蒸餾水作對照,結果在血竭斑貼部出現4x4厘米范圍的紅色丘疹,局部瘙癢,全身無反應,24小時后丘疹消退;而黃酒及蒸餾水所作的對照局部皮膚均呈陰性。 因此,臨床應用血竭內服尚不能認為完全無虞,必要時需先作過敏試驗,免致不良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