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腦即是豆腐花,也叫豆花,是一道著名的小吃。區別于老豆腐(老豆腐較豆腐腦稍硬,形狀則相同。豆腐腦多在晨間出售,老豆腐則在午后。豆腐腦澆鹵,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流行于中國大部分地區。豆腐腦是利用大豆蛋白制成的高養分食品。主要分為甜、咸兩種吃法。豆花制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經過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和“沖豆花”這些步驟即可完成。 ? ?歷史由來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于壽春(今安徽壽縣)。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于長生不老之術,急于尋求靈丹妙藥。于是,他召集術士門客于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鹵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于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
相關記載
《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豆腐新鮮鹵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舊。”還注說豆腐腦最佳之處在于細嫩如腦,才名副其實。它的口味應咸淡適口,細嫩鮮美,并有蒜香味兒。
《故都食物百詠》外稱老豆腐:“云膚花貌認參差,未是拋書睡起時,果似佳人稱半老,猶堪搔首弄風姿。”注說:“老豆腐較豆腐腦稍軟,外形則相同。豆腐腦如妙齡少女,老豆腐則似半老佳人。豆腐腦多正在晨間出售,老豆腐則正在午后。豆腐腦澆鹵,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
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這樣記載: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后,軟而活者勝。點成不壓則尤軟,為腐花,亦曰腐腦。
現代發展
豆腐腦也是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當時有首兒歌:“要想胖,去開豆腐房,一天到晚熱豆腐腦兒填肚腸”豆腐腦色白軟嫩,鮮香可口。豆腐腦在北京都是清真的,鹵的味道堪稱一絕,其鹵不泄,腦嫩而不散,清香撲鼻。現今的豆腐腦已不是當年的味道,原因在于原料除去黃豆外,都得用代用品,綠豆粉價高,改用白薯、土豆粉,不用口蘑而用香菇。味道大減。器皿也有講究,用砂鍋,砂鍋體輕、導熱快,特別是可以保持原味,不受金屬器皿的影響。
早年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和鼓樓豆腐腦馬最為有名,人稱“南白北馬”。西城區有名的是也西單的米家兄弟。南城天橋也有家姓白的做豆腐腦口碑不錯。門框胡同白家的豆腐腦真稱得上是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豆腐腦的澆鹵最為講究,風味有回漢之別。
“白記豆腐腦”是清真鹵味,用切得薄薄的鮮羊肉片、上等口蘑、淀粉、醬油打出的鹵汁橙紅透亮,鮮美非常。吃的時候,舀起一塊白嫩的豆腐腦,澆上一勺厚鹵,淋上蒜汁或辣椒油,就著剛出爐的芝麻小燒餅這么一吃,滿嘴噴香。
豆腐腦
咸味
將豆腐腦加入鹵或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木耳等。中國北方有加入肉餡,也有中國沿海地帶就近使用海產如海帶絲、紫菜、蝦皮。甚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蔥花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于鹵或佐料。
甜味
豆腐腦除澆咸鹵之外,還有一種甜豆腐腦,它用白糖加水熬開, 勾淀粉的溜芡,上撒切碎的金糕、青梅和瓜仁。
豆腐腦
豆腐腦的最大特點是豆腐的細嫩,故稱豆腐中的腦,因此要掌握點鹵的技巧。它要求熬漿用微火,不能溢鍋,使豆腐腦不糊、不苦、不澀,勾鹵時用急火,一開鍋就行。鹵的烹制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磨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鹵,才能保持鹵的新鮮。
賣豆腐腦時,盛豆腐腦還有講究,用平勺盛在碗內,碗中間豆腐腦要像小饅頭似的凸出,然后澆鹵,鹵從“饅頭”上流向碗的四周,澆完鹵后,加蒜泥、辣椒油。
豆腐腦 常規原料
未加作料前的豆腐腦圖冊
碾成碎瓣黃豆5千克、瘦嫩羊肉1.5千克、熟石膏粉225克、口蘑250克、花椒5克、蒜泥500克、精鹽100、 醬油500克、辣椒油100克、麻油100克、味精5克. 制作方法
1、選豆:大豆正在收割、晾曬、脫粒、拆袋、儲藏、運輸等過程外,會混純進草根、樹皮、泥塊、砂粒、石女及金屬屑等純物。果此,正在使用前,必須先把大豆外的純物、破口豆、霉爛豆、蟲蛀豆、純豆等完全檢去,再將磨碎成豆粉。
2、選水:生產豆腐腦需用一定量的水,水量的好壞,間接關系到豆腐腦的量量。制制豆腐腦一般以軟水為宜。而深井水、溪水、礦泉水、海水等都會影響豆腐腦的出品率和量量。被工業廢水污染過的湖水,水庫水等嚴禁使用。為選擇適宜的水,可用試紙測試,選用pH值5—6可產生酸堿反應的水。
3、濾漿:把豆粉取水以1:5比例攪成糊狀,倒入濾單;再把13份水多次逐漸加到單里。邊加水,邊攪動。曲到濾出豆渣。流下的淡漿,加入鍋內,即可加熱煮沸。
4、制劑:制豆腐腦的凝固劑以石膏為好。但石膏粉間接撒正在豆漿外難以起凝固做用,必須制成漿才能使用。制法是取用熟石膏粉三錢(每斤豆粉用量),放入盆內,加入等量水調成糊狀。用手或工具細心研磨,擠碎溶化后,添少量水進行稀釋。略等頃刻,顆粒較粗的石膏往下沉淀,取其懸浮液備用。反復進行多次。
5、制漿:生豆漿過濾后經過燒煮,使殘留的豆渣體積無所膨縮。果此,要把煮熟的漿,再倒入濾單內,經第二次濾漿后,即可制得口感劣秀的豆漿。
6、點腦:制豆腐腦是把凝固劑倒入容器內,充分攪動后,立即把熟漿沖進去,稱為反點。點后立即加蓋。縮漿約10分鐘后,大豆蛋白量可凝固好,即制得味美且無養分的豆腐腦。
7、豆腐腦鹵的做法:首先水發黃花和木耳,切一些蔥絲和姜末。接滅打鹵,那個鹵制制起來和做打鹵面的鹵一樣的簡單。正在鍋外倒入底油,油熱后放入瘦肉絲、蔥絲、姜末。正在放入適量的水,放入曾經發好的黃花和木耳,用水淀粉勾芡,打入雞蛋。 制作方法二
主料:盒裝嫩豆腐;
 |
豆腐腦 | 輔料:木耳黃花、香菇;調料:醬油、雞精、大料、蒜泥、辣椒油淀粉、鹽。
步驟:
1、將木耳、黃花、香菇切丁,炒鍋內放少許油,翻炒;
2、加入醬油翻炒入味后加入適量的水、大料、雞精,待水開之后放入水淀粉勾芡。最后放少許鹽;
3、將盒裝嫩豆腐打開包裝,用勺子橫向將豆腐舀出,放入鍋中,2分鐘后關火;
4、將制作好的豆腐腦盛入碗中,加少許蒜泥和辣椒油即可。
衍生菜肴
炒豆腐腦
所屬菜系:山東菜
基本材料:嫩豆腐500克、水發海米50克、咸雪里蕻25克。
制作方法:
1、雪里蕻洗凈,擠干切末,海米切末;
2、青蒜苗切段,嫩豆腐片去皮制成泥;
3、油燒至6成熱,放蔥姜末嗆鍋,再放入豆腐泥,海米,雪里蕻,精鹽,料酒,炒3分鐘裝盤,撒上蔥段即成。
燴豆腐腦
主料:紅蘿卜50公克、香油少許、豆腐腦1塊素蟹黃絲80公克、玉米粒80公克、小黃瓜兩條。鹽、味素各適量、太白粉酌量、胡椒粉少許。
做法步驟:
1、小黃瓜、紅蘿卜、香菜洗后分別切成末,玉米粒也洗乾凈,與豆腐腦、素蟹黃絲備用。
2、豆腐腦放入蒸籠蒸4—5分鐘,取出擺放于盤中央。
3、放2大匙油于鍋中燒熱后,放入其余材料、所有調味料油及1碗水炒熟后,倒淋在豆腐腦上即可。
豆腐腦
食用豆腐腦時,可以將一小撮發脹的薯粉撈入竹制漏勺,放入沸水中燙一下撈起,放入配有味精、雞精、白醬油、紅醬油、紅油辣椒、花椒末、生姜末、芽菜末、榨菜丁、芝麻油等十多調味料的碗中,再把煮沸的豆腐腦盛在碗里。
只放蔥花、芹菜葉、油酥黃豆、油炸花仁、馓子的是素豆腐腦;再加一撮銀線般的雞脯肉絲就是雞絲豆腐腦;若加一勺用鹵油、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孜然、郫縣豆瓣、八角、三奈、茴香、冰糖、精鹽熬制的牛肉湯汁就是牛肉豆腐腦。
此外,由于中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的不同,在調料選擇上也略有不同,風味各無千秋。
豆腐腦作為當代北京人早點的主要品種之一,對人體大有裨益。人體對大豆蛋白吸收率可達92—98%,豆腐腦除含蛋白質外,還可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鈣、磷等。特別是用石膏作凝固劑時,不僅制出成品多,而且含鈣量有所增加,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對防治軟骨病及牙齒發育不良等病有一定的功效。同時,豆腐中不含膽固醇,有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1]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可食部 |
100 |
水分(克) |
96.7 |
能量(千卡) |
15 |
能量(千焦) |
63 |
蛋白質(克) |
1.9 |
脂肪(克) |
0.8 |
碳水化合物(克) |
0 |
膳食纖維(克) |
0 |
膽固醇(毫克) |
0 |
灰份(克) |
0.6 |
維生素A(毫克) |
0 |
胡蘿卜素(毫克) |
0 |
視黃醇(毫克) |
0 |
硫胺素(微克) |
0.04 |
核黃素(毫克) |
0.02 |
尼克酸(毫克) |
0.4 |
維生素C(毫克) |
0 |
維生素E(T)(毫克) |
10.46 |
a-E |
0 |
(β-γ)-E |
0 |
δ-E |
0 |
鈣(毫克) |
18 |
磷(毫克) |
5 |
鉀(毫克) |
107 |
鈉(毫克) |
2.8 |
鎂(毫克) |
28 |
鐵(毫克) |
0.9 |
鋅(毫克) |
0.49 |
硒(微克) |
0 |
銅(毫克) |
0.26 |
錳(毫克) |
0.25 |
碘(毫克) |
0 |
|
|
1、最好不用香蔥為作料。
2、老人、缺鐵性貧血患者尤其要少食。
3、北方多喜食咸鮮味豆腐腦,南方則偏好甜味豆腐腦。
4、豆腐腦的嫩滑程度取決于添加的鹵水和火候,味道的關鍵則在鹵料。
豆腐花
南方豆腐腦,也稱豆花。圖冊
豆腐花和豆腐腦都是使用黃豆制作的小吃。
將黃豆用水泡漲,磨碎過濾出豆漿,豆漿如果加入鹽鹵或石膏,就會凝結成豆腐,用鹽鹵制成的豆腐較硬,常見于中國北方,用石膏制成的豆腐較白軟,多見于中國南方。如果加入的凝結劑少,豆漿凝結成非常稀軟的固體,一般用鹽鹵制成的叫豆腐腦,石膏制成的叫豆腐花。
豆腐花食用時用一個類似碟子的淺鏟將撇入碗中,加上鹵或佐料。鹵或佐料,各地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木耳等,北方有加入肉餡的,沿海有用海帶絲、紫菜、蝦皮的,也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的,也有放韭菜花、蒜泥、蔥花的等等。
在臺灣,豆花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這類似于南方人只加入糖漿或砂糖的吃法),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姜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用。
水豆腐
水豆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為水豆腐就是新鮮成型的豆腐,以為其含水眾多而稱其為水豆腐,又白又嫩.可以用來做菜。另一種說法:水豆腐是豆漿加石膏煮熟后,還沒放進容器壓榨成型的豆腐,相對前一種來說,這種豆腐更加的嫩,一般當小吃來吃。水豆腐烘干之后就成了干豆腐,又叫豆腐干、豆干或者又叫香干。
豆腐花、豆腐腦、水豆腐區別在于含水量不同,豆腐花、豆腐腦是一樣的,叫法不同,
南白北馬
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豆腐腦色白軟嫩,鮮香可口。豆腐腦在北京都是清真的,鹵的味道堪稱一絕,其鹵不泄,腦嫩而不散,清香撲鼻。現今的豆腐腦已不是當年的味道,原因在于原料除去黃豆外,都得用代用品,綠豆粉價高,改用白薯、土豆粉,不用口蘑而用香菇。味道大減。器皿也有講究,用砂鍋,砂鍋體輕、導熱快,特別是可以保持原味,不受金屬器皿的影響。早年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和鼓樓豆腐腦馬最為有名,人稱“南白北馬”。
乾州三寶
鍋盔、掛面、豆腐腦
豆腐腦除了在北京地區受歡迎以外,其他地區也有許多有名的豆腐腦。其中, “乾州三寶”——鍋盔、掛面、豆腐腦",這是流傳在關中西部民間的一句俗語。
乾州是乾縣的舊稱,因唐朝時,曾在這里設立州府的建制而得名。在《易經》八卦里,西北方稱之為"乾",而乾縣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為"乾縣"。這里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是關中地區盛產小麥的縣份。因而,這里的群眾多以小麥為主要糧食,并能做出各種花樣的面食,尤以鍋盔、掛面而馳名。
豆腐腦與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即豆腐是凝固體,豆腐腦是半凝固的流汁。豆腐腦的制作工藝是,先將凈黃豆磨成豆瓣,去皮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個小時左右,到豆瓣膨漲成發白時撈出,倒入磨漿機或石磨中磨成細豆漿,用布將細豆漿過濾,將取過豆渣的漿汁倒入鐵鍋里,用旺火燒開后,倒入專用桶內,再將熟石膏用清水化開,放入瓦缸內,將桶里豆漿趁熱倒入,約5分鐘,即成豆腐腦。
食用時,用勺舀起盛入碗內,澆上適量的調和湯,再撒上黃豆、香菜、榨菜末、辣椒油等佐料,紅白相間,風味特異,吃起來咸辣清香,爽滑利口。所以,對于乾州豆腐腦,有僅國內旅游者喜愛,就連外國人也常常圍坐在小攤上吃的津津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