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刻石』 ▲魯北陛刻石原石 魯北陛刻石,簡稱北陛石。石高19 厘米,寬42 厘米,厚94.5 厘米,石灰巖質。該石階面淺雕雙璧紋,立面陰刻菱紋,一端有卯榫。該石刻于魯恭王六年,即漢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 年)。 階石的左端刻“魯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4 行,前2 行各2 字,第3 行3 字,第4 行2 字。階石的向上一面璧紋內側刻“六五乙”3 字。據當年日本盜掘魯國故城的親歷者駒井和愛說“兩塊刻石按東西方向并排排列著,長94 厘米,寬40 厘米,厚19 厘米。表面上并排刻著直徑20 厘米的璧紋,側面刻著數碼,向北側面刻著幾何形花紋。東邊的一塊已裂為3 段,西邊一塊則裂成了若干碎塊。仔細觀察,東邊的一塊在其東側面上刻著‘魯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魯六年為漢景帝子魯恭王劉馀修建曲阜靈光殿之年,因知刻石當為該殿上所用。 ▲五鳳刻石原石 ▲五鳳刻石 ▲五鳳刻石拓片 五鳳刻石,又名魯孝王刻石。石長72 厘米,左高41 厘米,右高39 厘米,厚43 厘米,石灰巖質。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公元前56 年)刻。 刻石左側刻“五鳯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 字,3 行,前2 行各4 字,第3 行5 字,隸書。刻石右側刻金代開州刺史高德裔行書獲石題記:“魯靈光殿基西南卅步,曰太子釣魚池。蓋劉馀以景帝子封魯,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詔修孔聖廟,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此石。側有文曰‘□□二年’者,宣帝時號也。又曰‘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漢書》考之,乃馀孫□王之時也。西漢石刻,世為難得,故予□録之,使來者有考焉。提□修廟朝散大夫開州刾史高德裔曼卿記。” ▲王陵塞石 ▲王陵塞石局部 ▲王陵塞石拓片 王陵塞石,高229 厘米,寬93 厘米,厚47 厘米,石灰巖質。約西漢中期刻制。 該石刻字兩處,左上為“王陵塞石廣四尺”2 行,第1 行4 字,后1 行3 字,右下角倒刻“二尺”,分別指石頭的寬度和厚度。“尺”作為當時的長度單位,約等于現在的23 厘米。石為漢魯王墓封堵墓門所用,共19 塊,分四疊筑砌,厚薄不一,此為其中一塊。其他諸石分別刻有“得于文”、“得文”、“黨”、“胡紀國”、“胡□”、“問”、“一尺八寸”、“一尺九寸”、“二尺九寸半”、“一尺八寸”、“二尺二寸”、“□尺八寸”等。從出土的三枚銀質印章“王未央”、“□大吉”、“王慶忌”可推知,墓主人為第三代魯王魯孝王劉慶忌,魯恭王劉馀之孫,孝武帝后元元年(公元88 年)嗣位,死于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 年)。字隸書,率意樸拙,有篆書筆意。文字當為工匠隨意所刻,對研究西漢民間書體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 東漢碑刻』 ▲新富里瀆石 ▲新富里瀆石拓片 新富里瀆石,石高18.5 厘米,寬114 厘米,厚39 厘米,石灰巖質。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 年)刻。上刻“建武廿二年十月作瀆新富里”,其中“建武”、“瀆新富里”6 字為大字,每字一行,“廿二年十月作”6 字為小字,每3 字為一行。記載東漢初年在魯城北門外整修護城河水溝的時間、地點等。 此石原為漢魯城北墻排水道蓋石,“瀆”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稱。隸書,當為工人所刻,筆勢剛健,“建武”2 字末筆斜長,尤其雄勁。 ▲乙瑛碑 ▲乙瑛碑局部 ▲乙瑛碑拓片 乙瑛碑又稱“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孔廟置守廟百石孔龢碑”、“孔龢碑”等。碑方形,無額。碑高198 厘米,寬91.5 厘米,厚22.5 厘米。石灰巖質。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 年)立。正文18 行,滿行40 字。 此石原為漢魯城北墻排水道蓋石,“瀆”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稱。隸書,當為工人所刻,筆勢剛健,“建武”2 字末筆斜長,尤其雄勁。 ▲禮器碑局部 ▲禮器碑局部 ▲禮器碑拓片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后漢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魯相韓敕孔子廟碑”、“魯相韓敕復顏氏繇發碑”、“韓敕碑”、“孔廟禮器碑”等。碑圓首,有額,額高45 厘米,但洪適《隸釋》中記載:“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無額。”《來齋金石刻考略》中所記此碑尺寸亦不含碑額,現碑額不知何時所加。碑身高171 厘米,寬78.5 厘米,厚20 厘米。東漢永壽二年(156 年)立。碑文16 行,滿行36 字,獨第八行高出一“皇”字。 ▲史晨碑 ▲史晨碑拓片 史晨碑,前碑名“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漢魯相晨孔子廟碑”、“史晨請出王家谷祀孔子碑”、“史晨前碑”、“史晨奏銘”;后碑名“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史晨后碑”。碑圓首,有額,額無字,額高35 厘米,碑身高173 厘米,寬85 厘米,厚23 厘米。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 年)刻。前碑書17 行,行36 字;后碑書14 行,前8 行,行36 字,從第9 行起,行35 字。 此石原為漢魯城北墻排水道蓋石,“瀆”為水渠之意,“新富里”即地域名稱。隸書,當為工人所刻,筆勢剛健,“建武”2 字末筆斜長,尤其雄勁。 ▲孔宙墓碑 ▲孔宙墓碑拓片 ▲孔宙墓碑拓片局部 孔宙墓碑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宙碑”,簡稱“孔宙碑”。碑圓首,高306 厘米,寬102厘米,厚24 厘米。有額,有穿,穿上有暈,東漢桓帝延熹七年(164 年)七月刻立。 額題篆書“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2 行,行5 字,分別位于穿兩側。碑文有題,為“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正文15 行,滿行28 字,記述孔宙生平事跡。碑陰也有額,題隸書“門生故吏名”一行于穿下,額下題名3 列,每列21 行。碑左側有唐大中元年(847 年)高元度等人謁孔子墓題記,右側有宋天圣元年(1023年)進士劉炳所作的太子中舍和著作佐郎崔暨等同謁先圣陵題記。 ▲陶洛殘漢碑 ▲陶洛殘漢碑局部 ▲陶洛殘漢碑拓片 ▲陶洛殘漢碑拓片局部 陶洛殘漢碑因在陶洛村出土而得名。經過拼接殘石發現其原碑有穿,現存為碑右半部,殘高204 厘米, 殘寬59 厘米, 厚22厘米。約東漢晚期刻立,具體年代不詳。碑為墓碑,碑陽殘存12 行,文已不可連讀,記述墓主生平事跡,碑陰刻捐資建碑的故吏、門生的籍貫、官職、姓名和捐資數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