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俗語“人活一口氣。但是,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到底是什么呢?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養生要養氣,治病要治氣,健康長壽都離不開對氣的保養。 我曾經為一個痰飲患者看病,他服藥后的反應頗為奇怪。許某,54歲,咳嗽一年余,痰特多,曾經服用各種清熱化痰止咳藥而效果不明顯。我考慮到他的咳痰以白色泡沫痰為多,而且遇寒加劇,認為此乃小青龍湯證,處方小青龍湯。他服藥后吐出大量清稀痰涎,痰反而增多,但并無其他不適,反而覺得舒服了。我想,患者的體內水液代謝因為陽不足以化氣,所以產生痰飲,于是在方中加入附子以溫陽化氣。患者服藥后,即吐出清稀痰涎一大碗,吐后反覺暢快,連續服上方十余劑后,所吐清稀痰涎逐漸減少,繼續服藥,之后痰涎不再生。中醫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我于是給他開健脾之劑以調理善后。五年后,患者提及此事,他說五年來沒有再犯過咳嗽痰飲,而且以前的關節疼痛也隨之消失。 上述病例體現了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說的“見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消”。治療痰證,重視生痰之源,因為“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痰是標,病才是本,治療時要辨清生痰之本源。當然,病能致痰,痰之產生也反過來能致病,形成惡性循環。治療時要辨清生痰之源,那么,為何偏要治氣呢? 中醫所說的痰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之痰是指咳嗽時吐出的痰涎:廣義之痰泛指人體氣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性產物。關于水液代謝,《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明代醫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說:“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何痰之有?”可見,人體津液之所以能夠輸布,全賴氣化的正常運行、水道的通調。凡一切引起氣化不利的因素影響了肺、脾、腎、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輸布與五經并行,過剩的水液積留生濕,積飲凝結即為痰。痰的生成實屬人體水液代謝紊亂的產物。張景岳也指出痰的實質即是水。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痰的形成與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有關。氣又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血流暢則脾氣散精,水道通調,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痰無以生。所以治痰必須治氣。正如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說: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宋代醫家嚴用和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上例的治療就是不治痰而治氣,最終而杜絕生痰之源。 張景岳的一段話,進一步論述了治痰必治氣的重要性。他在《景岳全書》中寫道:“凡類中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而不知實脾堤水,非其治也。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疭,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日: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唯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此果痰也,果津血也,豈以津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并津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 此外,中醫有“百病多為痰作祟”,“怪病多從痰論治”之說。從“人活一口氣”的觀點來看,就在于無形之痰是體內氣機失調、水液代謝運行失調的產物,無形之痰,隨氣升降,流動不測,周身內外,五臟六腑,無處不到。為喘,為咳嗽,為嘔,為瀉,為眩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塞,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痛,乃至癲狂癱瘓,婦人經閉帶下,小兒驚風抽搐。由于它風詭云譎,氣象萬千,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說法。 無形之痰就是蝴蝶效應中的一只蝴蝶,只要它輕輕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在人體內引起一場龍卷風。這場龍卷風可能是現在所說的某種怪病。這些怪病中的痰總是“標”,而“本”是臟腑功能失調。《景岳全書》指出:“怪病之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標耳。”。 “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而治療不能僅僅見痰治痰,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人活一口氣”的整體動態觀出發,調整機體回到原來的平衡點,才能杜絕生痰之源,獲得良效。 本文摘自《人活一口氣 養生先養氣》 |
|
來自: 鑒益堂 > 《36.[杏林醫話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