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科學的三個關鍵詞: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少了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這里的科學,實際上是專指科學理論,狹義上的科學。 廣義的科學,可以認為是一種意識形態(群體性主流意識):人類主流認知體系(群體性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可以說,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時期)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人類意識進化史,也就是人類認知進化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意識進化的不同階段性產物。 廣義上的科學,作為一種人類認知模式,可以認為是由伽利略開啟的。近現代科學(這里是指近現代科學理論),實際上就是兩個工具:一個是觀測實驗用的有形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感應能力,一個是意識工具加強了對原感應信息進行再處理的可靠性。伽利略的意義還不僅僅在于他對新的感應信息的發現和他的理論發明,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他是人類感應信息開始工具化的人,是將意識工具化和感應工具化結合的人,開啟人類新的認知時代的人,從此,人類遠離了一神崇拜時代,進入到科學時代。這其中當然也有很多其他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在奮斗、努力中改變著模式的進程。要知道,認知模式是生存模式的基礎,包括其上的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等。實驗設備、觀測儀器的發明,延伸了人的感應能力,擴大了人的感應信息,引發了人類認知模式的突變,近現代科學誕生了。 當用已知經驗去做思考上的外延,也就產生了意識加工。歷來所有的思想、認知都是這么來的。但很多原始的思想或者后來不可靠的認知,關鍵就在這個意識加工上出現問題。建立可靠的意識加工模式才是可靠認知的關鍵。 意識加工模式不同,或者說其實也是一個進化過程:原本是依靠人的直接感應獲得個體感應信息,再經過群體的過濾,成為群體性經驗,群體經驗再做系統化,成為系統化經驗,從遠古的到后來的認知就是這么來的,如中醫、古天文學等等知識。人類很早就有將意識工具化,這是人區別動物的關鍵。人類意識具有記憶、聯想、邏輯等功能。 以下分析基于這樣一個觀點:個人意識發育成長是群體性意識進化的濃縮版,一個完整意識加工的過程也是群體性意識進化的個體濃縮。 我們來看一個今天的人是如何生成一個念頭,并且還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體系的。當一個人看到某個現象時,會有視覺意識,然后就是記憶意識,把暫時的視覺意識存儲下來。如果再次和多次看到以前存儲下來的記憶中的信息,就會知道這個現象,并且還能在現象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后做出預測并調整自己的行為與之匹配,使得自己能與這個現象獲得能量、物質。這些意識都是生物學決定的,本能的,之所以有這種能力,也是意識進化的結果。無論是最簡單是意識還是復雜的意識,都如此,意識如同“麥克斯韋妖”,就是獲取外部“信息”后做內部信息重整,并把與之相鄰毫不相干的物質轉化為與自身信息上相同的物質,基因信息是這樣,人的意識也是這樣。 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也在逐漸揭示人的意識產生的“現代科學上的作用機制”,基本認為是一種神經細胞內高分子物質多量子糾纏的結果。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字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字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 最開始的群體,一定是系統化經驗為核心認知的,這有可能是幾百萬年前到二、三十萬年前。 可以說,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復制”、“傳播”是人類意識第一次覺醒。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和“復制”有個特點,需要先建立一個與感應信息無關的“系統”,這個系統中包含的“存在”并不是感應信息本身,但是系統中的各種“存在”之間的關聯與感應信息是呈現對應關系的,這就是觀念的建立 ,其中那些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概念,而概念之間的關聯就是盡量與感應信息呈現對應關系。這是人的意識加工的關鍵,因為感應信息本身就是兩個或者多個相互影響的結果,所以只有建立關聯才能匹配感應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個體的人建立了概念之間的關聯,當然他們會盡量與感應信息呈現對應關系。 然后在能夠交流信息的群體中,個體會通過交流信息實現概念關聯的一致性,這樣概念關聯一致性確保群體能夠像一個整體的個體一樣生存生活發展,這就是系統化經驗的形成。 即使是可結構化意識開始出現再現、復制、傳播的那個時間,最開始的群體,也一定還是系統化經驗為核心認知的,但這個經驗中(或者說感應信息中)就包含了與感應信息無關的“系統”,即觀念。人們通過交流信息,又統一和強化了這個系統以及這個系統中的“抽象存在”,也就是群體性觀念強化和概念強化。這個過程如同早期的群體性經驗強化一樣。 我們可以從今天任意一個人的意識系統建立過程中,來看過去人類群體性意識體系進化的整個過程。今天的科學家(如果是天才的話)可以先建立某種觀念,這個過程是任意的,無所謂的,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觀念,在這個觀念下產生概念,概念是發明的過程。然后才是關鍵的下一步:用經驗(即方法和邏輯)來構建概念之間的關聯,這個屬于發現的過程,所以很多天才到這一步就會歡呼。 人類過去群體性意識進化過程中,也會是這樣的,先群體性強化某個經驗,然后群體性交流經驗認知的過程中強化觀念,建立起統一的觀念、統一的概念。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由小部分群體再發展到更大的統一的群體,不同的觀念再次從紛亂到統一,概念也是同樣到統一。這就是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意識形態的過程,也是觀念思想的進化過程:萬物有靈(非常多個氏族群體的各種觀念)-->多神論(城邦制中央之國的統一區域下的群體觀念)-->一神論(區域統一的群體性觀念)--->哲學世界觀--->數學概念和科學概念(數學和科學概念實際上也不停的發展,雖然都叫數學和科學)。 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也在逐漸揭示人的意識產生的“現代科學上的作用機制”,基本認為是一種神經細胞內高分子物質多量子糾纏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彭羅斯的意識客觀還原理論認為,意識是由量子塌縮產生。在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學家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提出,大腦可能含有某些特定分子,能維持更加穩固的量子疊加態:由于波斯納分子處于糾纏狀態,神經元發出的電信號可能也因此糾纏在一起:或許可以稱之為一個“想法”的某種量子疊加態。 從神學到哲學,再到數學、科學,這些都是可結構化意識再處理的產物。可結構化意識造就了特殊人群“知識分子”,符號體系仍然在今天是部分專家的專利,如超弦理論,如同一萬年前的巫師那樣,掌握著文字和符號系統,如甲骨文和太極八卦等,形成了符號系統的神秘化,而意識的進化,是去神秘化過程。很有可能在在第二次智力覺醒來臨后,這一切會發生變化。符號系統不再是少數人掌握的神秘工具。人類借助機器實現非結構化意識“再現復制”技術,輕松理解這些原本復雜的符號邏輯體系。未來如果能夠進入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和復制,那對人類來說一定是一個天翻地覆般的變化。 |
|
來自: qianlaorenjia >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