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系統歷年分值 執業25分 助理12分
第三章 上肢骨折
1.多發生在鎖骨中段。骨折后,出現腫脹、瘀斑,肩關節活動使疼痛加重。 病人常用健側手托住肘部,頭部向患側偏斜,以減輕胸鎖乳突肌牽拉骨折近端活動而導致疼痛。
2.肱骨外科頸為肱骨大結節、小結節移行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位于解剖頸下2~3cm,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骨折可合并神經血管損傷。
3.肱骨科頸1~2cm至肱骨上2cm段內的骨折。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側有橈神經溝,有由臂叢神經后束發出的橈神經經內后方緊貼骨面斜向外前方進入前臂,此處骨折容易發生橈神經損傷。可出現垂腕、各手指掌指關節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直,前臂旋后障礙,手背橈側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
4. 肱骨髁上骨折可分為屈曲型和伸直型。神經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在肱骨髁的內側有尺神經,外側有橈神經,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側方移位而受到損傷。
5.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后三角關系正常。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前下后上)。
6. 肱骨髁上骨折檢查:夾紙試驗(Froment試驗)→尺神經是否損傷。 并發癥: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若不及時處理可發生缺血性肌攣縮。神經損傷:袁中遲早鬧垂腕。晚期易并發肘內翻畸形。
7.橈骨遠端骨折伸直型(Colles骨折)
(1)“銀叉”畸形:外傷后,因遠折端向背側移位,側面看呈“銀叉”畸形。(2)“槍刺樣” 畸形:因遠折端向背側移位,而近折端向掌側移位。
8.橈骨遠端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
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故稱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可見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而近折端向背側移位。
9. 橈骨遠端骨折巴通(Barton)氏骨折(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橈骨遠端后緣或前緣(反巴通氏骨折)的關節內骨 折。橈骨斷片(與思密斯骨折和柯雷氏骨折相對)分別向腕掌側或背側移位。
10. 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橈骨小頭脫位,稱為孟氏(Monteggia)骨折。
橈骨下1/3骨干骨折合并尺骨小頭脫位,稱為蓋氏(Galeazzi)骨折。
速記口訣:孟上尺,蓋下橈。
第四章 下肢骨折
1.股骨頭圓韌帶內的小凹動脈:供應股骨頭凹部的血液循環。
2.股骨干滋養動脈升支:沿股骨頸進入股骨頭。
3.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是股骨頭、頸的重要營養動脈。旋股內側動脈發自股深動脈,又分為骺外側動脈、干骺端上側動脈和干骺端下側動脈。骺外側動脈供應股骨頭2/3~4/5區域的血液循環,是股骨頭最主要的供血來源。旋股內側動脈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的主要原因。
4.(1)股骨頭下骨折: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機會很大。(2)經股骨頸骨折: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或骨折不愈合。(3)股骨頸基底骨折:對骨折部血液供應的干擾較小,容易愈合。
2.按X線表現分類
(1)內收骨折:Pauwels角大于50°,容易再移位,屬于不穩定性骨折。(2)外展骨折:Pauwels角小于30°,屬于穩定性骨折。若過度牽引、外旋、內收或過早負重等不當處理,也可發生移位,成為不穩定骨折。
速記口訣:“外面的小三想穩定”
5.臨床表現:中老年人摔倒+髖部疼痛+不能行走+外旋畸形。
外旋畸形(45°~60°),患肢短縮,Bryant三角底邊縮短,大轉子超過Nelaton線之上。
6.治療
非手術療法適應癥:無明顯移位的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穩定性骨折,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差,或合并有嚴重心、肺、腎、肝等功能障礙者。可穿防旋鞋,皮牽引,臥床6~8周。
手術治療:65歲以上股骨頭下型骨折。工關節置換術;
7.股骨干骨折上1/3骨折 近折端向前、外及外旋方向移位;遠折端向上、內及后方移位。
8.脛骨干橫切面呈三棱形,在中、下l/3交界處,變成四邊形,在三棱形和四邊形交界處是骨折好發部位。
9.脛骨上1/3骨折,可致脛后動脈損傷,可引起骨筋膜室高壓。 中、下1/3的骨折易使營養動脈損傷,供應下1/3段脛骨的血循環顯著減少,導致骨折愈合較慢、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10.腓總神經繞過腓骨頸進入腓骨長、短肌及小腿前方肌群,可引起腓總神經損傷。
11.小腿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損傷出血,或因血管損傷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
12.股骨轉子間骨折也稱股骨粗隆間骨折,最常見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常可引起髖內翻畸形。
骨粗隆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鑒別診斷
(1)共同點①老年人;②受傷后轉子區間出現疼痛、腫脹,瘀斑,下肢不能活動;③檢查壓痛,下肢外旋,有軸向叩擊痛,下肢縮短。
(2)鑒別點
鑒別 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頸骨折
患肢短縮 大于3cm 少于3cm
患肢外旋 90° 45-60°
壓痛點 轉子間 腹股溝中點
預后 良好 差
第五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
1.脊柱損傷不穩定。以胸腰段脊柱(T10~L2)骨折最多見。 X線是首選的檢查方法;中柱損傷或神經癥狀者,均需做CT檢查; CT不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疑脊髓損傷應行MRI檢查;
2.骨盆骨折
(1)骨盆分離試驗與擠壓試驗陽性。
(2)肢體長度不對稱。
(3)會陰部的瘀斑是恥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體征(不會出現反常活動和骨擦音)。
(4)X線可顯示骨折類型及骨折塊移位情況,骶髂關節情況以CT更為清晰。
3. 骨盆骨折并發癥
(1)腹膜后血腫,是最危險并發癥。
(2)腹腔內臟損傷。穿刺最有價值,B超首選檢查。
(3)膀胱或后尿道損傷 (4)直腸損傷:(5)神經損傷:主要是腰骶神經叢與坐骨神經損傷。骶神經損傷會發生括約肌功能障礙,導致尿失禁。
4.脊髓震蕩:最輕微的脊髓損傷。只暫時性功能抑制,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即可完全恢復。
5.馬尾神經損傷:第2腰椎以下骨折脫位可產生馬尾神經損傷,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弛緩性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