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邐安陽之殷墟殘照 安陽因為有了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經考古發掘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而獲得“中華第一都”的美名,它在世界史上的價值是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那時的世界,多是一片洪荒榛莽,青銅文明寥若晨星,除古中國外,掐著指頭算來,也就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克里特島這幾處。作為這一代偉大王朝的都城,這里鑄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產生了中國第一套完善的文字系統---甲骨文。正是有了這些扎扎實實的古文明的鑒證,曾被中外疑古人士當成神話推送至天國的商王朝才重返人間,它的歷史才成為信史,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贊道:“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公元前1319年,在這個久遠得能使人產生無數浩嘆的年份,第20代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結束了商王朝都城屢遷的動蕩歷史,自此至公元前1046年,“凡273年,更不徙都”,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一直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致作為都城的殷與國號商牢牢地聯系在一起,被后人稱為“殷商”。在近300年的時光里,這里上演著一幕幕史詩般的雄奇篇章。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殷并沒有被破壞,周武王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命帝辛(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在殷實施統治,不過此時的殷商,已淪為“小腆”(小國、余孽之意),附屬國的屈辱自然令有629年“天子之國”歷史的殷商貴族難以接受,兩年后,趁周武王去世之際,武庚起兵叛周,周朝的實際執政者周公旦在次年就親臨衛地,組織對殷的進攻,結果“殷大潰”,武庚被殺,殷商王朝殘余的一切均在戰火中灰飛煙滅。僅僅數年后,前殷商貴族箕子途經殷地,前往憑吊時,已不見昔日壯麗的宗廟宮室,唯有一片“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的農田景象,塵土漸漸掩蓋了一切,一代名都殷從此沉睡于地下,這一睡就是3000多年。 多年以來,殷墟附近的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19世紀末,當地傳聞碎骨即所謂的龍骨,可以治病,于是村民收集碎骨片,賣給中藥鋪。從此,“龍骨”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 18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龍骨”上刻有很古老的文字,憑著深厚的學識,他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久被湮沒的殷商信史橫空出世。20世紀初,甲骨的出土地被確定為洹水之濱的小屯等村落,至此,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1928年,由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組主持發掘,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結合文獻,最終確定了殷墟曾經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這里先后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人類文明史上重要歷史階段的存在提供了堅實證據。殷墟的發掘工作,是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標志,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它培養出中國一代考古精英,如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梁思永、郭寶鈞、尹達、夏鼐、胡厚宣。迄至今日,殷墟考古還在進行之中,重要的發現仍不斷發生。 殷墟位于安陽西北的洹河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至袁家花園,西到北辛莊,東西長約6公里,南起戚家莊、劉家莊一線,北抵三家莊以南,南北長逾5公里,總面積約30 平方公里。以小屯村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F存遺跡主要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商城遺址、后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1987年,在殷墟宮殿區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約200余畝的殷墟博物苑。2006年,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領略殷墟博物苑的文化,由于年代的久遠和知識專業化的程度較高,所以盡管早就聲名在外,但整個苑區內并沒有多少參觀者,略顯空寂。實際上,整個殷墟博物苑還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通過復建、遺址陳列、綠植覆蓋等多種方式展現了商代宮室殿堂建筑的布局與構造,同時還極富園林特色,成為集考古、園林、旅游為一體的文化勝地。 園區的正面大門,是一座仿古的木柱和橫梁構成的中高側低的三連大門,木構均加以漆飾,紅黑相間,雕鏤有商代特色鳳鳥、虎、饕餮、蟬等圖案,中門和兩個側門之間的矮墻上飾有金色的夔龍圖案,大門樣式簡約古樸,像極了甲骨文中的門字。大門上的橫匾上書“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字樣,是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進入園區,依次可見“甲骨文發現地”石碑和形制相同但略小于大門的二進苑門,上面題寫著“殷墟博物苑”。而苑門之后矗立的就是“后母戊”大方鼎的防制品。這尊巨型方鼎是古代中國青銅文化的典型標志,鼎身正面雕有夔龍紋,鼎足飾以獸面紋,鼎耳的紋飾則是猙獰的虎食人頭紋,器形厚重,造型雄渾,鑄造工藝更是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水準。這前后一系列構成了殷墟博物苑的“序曲”,給參觀者以莊嚴而神秘的感覺,這恐怕也是商代文明給大家的最初印象。 方鼎所在的廣場之后,就是一座在原址上復原的仿商代的大殿,風格上完全是商代的“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即以茅草蓋頂、夯土為階,四面坡頂、兩重屋檐的建筑形式。殷墟宮殿宗廟區由北向南排列著53座宮殿,按其功能用途可分為甲、乙、丙三組。甲組位于最北,有基址15座,是商王及其宮眷生活的宮室。乙組居中,有宮殿基址21座,規模最為浩大,是商王的朝堂和宗廟所在。丙組位于乙組宮殿的西南側,共有基址17座,是商王舉行祭祀的壇廟。這種前朝后寢的宮殿布局,一直為后人所沿襲。此時面對著的正是作為商王議事朝堂的乙二十宮殿,它在殷墟宮殿中相當于故宮的太和殿,這座東西長51米、帶有回廊的大殿,坐落于高達的夯土臺基之上,質樸宏偉,具有統攝全局的氣勢?,F在這座大殿的功能卻是殷墟發掘與研究簡史展廳,展示的是近百年的殷墟發掘史。 乙二十大殿之后是頗值一觀的甲骨窖穴展廳,這座編號為YH127的窖穴出土于1936年,內存甲骨17096片,是殷墟考古迄今為止出土甲骨最多的窖穴。甲骨上商人占卜內容,涵蓋了天象、歷法、軍事政治等諸多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史料價值,因此這處甲骨窖穴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甲骨窖穴內,還有一具蜷縮著人的骨骸,這也許就是甲骨卜辭的管理者,他已經了守護了3000多年。 作為宗廟建筑的乙七基址,是殷墟宮殿中的一處重要遺址,同時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殷墟遺跡。在它前面的廣場上,已經發掘出了成片的車馬及人殉坑。部分被揭示的祭祀坑上覆蓋著有機玻璃罩,使人能清晰地看到商代人殉人祭制度的殘酷。這是宗廟落成時舉行的一次慶祝禮式,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總共有833個活生生的人成為了這次落成儀式的犧牲,他們或是武士,或是侍從,在被殺后連同牲畜和車輛,整整齊齊地埋在宗廟之前,到另一個世界為商王的祖先服役。當時的現場一定是極端的野蠻和血腥,如今站在這些殉葬坑前,仍讓人感覺到一種由頂至踵的肅殺寒意。 神權政治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一種形式,由宗教首領掌握國家政權,借助于宗教信仰來鞏固其專制制度,神化國王,用王權神授的思想和各種神化崇拜儀典來統治人民。在早期,神權政治尚能靠其強大的影響力與人們的盲從來增進文明的發展,促進物質財富的創造。但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病就在于把虛無的神權凌駕于人類權益之上,它維護的是最少數王室和祭司集團的利益,它蔑視人創造的價值,蔑視人本身的價值,甚至蔑視一切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商朝,就是通過無休止的祭祀禮制,以神意為名的血腥屠戮,對社會財富和財富的創造者的無情消費。據卜辭記載,某位商王僅耳鳴這樣的小事就要殺400多只羊來祭神,而每當有重要祭典時,更是把殺戮施加到人的身上,從卜辭上來看,在各種祭祀中,作為犧牲被殺戮的人從數人到數十人,從上百人到上千人,毫不吝惜,人的生命價值似乎只能體現在淋漓熱血和累累的尸骨上。神權政治的維護者,把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比附到他們心目中的神靈的身上,于是,我們見到了供奉在商代先王靈前的裝在鼎釜中蒸煮過的人的頭顱、肢體,宗廟祭祀坑里的成排的人的骨骸,王陵中殉葬的無數犧牲品,獰厲而血腥。 這樣的非人道的體制,其發展的極致往往也是令人最不堪忍受之時,統治者和祭司集團的思維早已固化,神權政治只能走向崩解,早期的神權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等,最終都走了此途,文明也因此而中折,除中國外,再無一個能延續至今日的。而中國的幸運,就在于有敢于突破迷津的智者。正當商王窮奢極欲之時,在距殷不遠的羑里,這座商王朝的國家監獄里,被囚禁的商王朝的臣子、周的方伯姬昌(就是日后的周文王),正在借助推演八卦而構思著新的政治體制。在被囚禁的這七年中,他時刻面臨著被殺戮的危險,在死亡的威脅下,甚至吃下了自己兒子的肉,但他終于經受住了砥礪,回到周后,推行仁政,把人民當作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牧野之戰中周軍一舉擊潰了如林的殷商大軍,由神來決定人間命運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依照自己的意志來改變生活的時代開始了。在商代指導一切的神被周人邊緣化,僅存在于儀式中了,而天子最高的祭禮也不過是一牛一羊一豕的“大牢”,被神權壓制的理智與人性,終于勃發出熠熠光輝,人真正地成為了文明的主宰。 即將離開殷墟時,我看到秋日的殘陽斜照在殷王陵區那些巨大的冢墓上,那些冢墓所埋葬的正是那段凝滯沉重的歷史,于是在帶有涼意的秋風中我感到了一絲快意、一絲溫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