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這里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17225位,犧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貫紅軍烈士218人。紅軍烈士陵園氣勢雄偉壯觀,自2012年修繕竣工開園以來,已有超過300萬人次前來緬懷先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攝影/謝超宇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集體墓,安葬紅軍烈士及烈士遺骸7800余人。1933年底,因反動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到王坪村。總醫院收治的傷員最多時高達數千人。由于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成千上萬的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在醫院犧牲。初期,犧牲的烈士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只能滿足一人一匣,甚至數十人集中掩埋。解放初期,當地群眾又將地主返鄉團掘墓毀棺的紅軍遺骸收殮于此。
單體墓。1992年,群眾用石條圈砌了集墓,又建造了師、團職紅軍烈士單體墓,現在共有108座單體墓碑,始成今貌。
在群山環繞、蒼松翠柏之間,占地150畝的無名紅軍烈士紀念園內,17225座白色大理石墓碑,呈扇形分布在主道兩邊。每一塊潔白的墓碑下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這里絕大多數人都是年輕人。在這里,你只能想到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震撼”!
在陵園入口處,是面積1萬平方米的“鐵血丹心”廣場,廣場上屹立著一座由成都軍區援建的名為“鐵血丹心”的石刻雕塑,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蘇區群眾送子參軍、支援前線、紅軍將士和醫護人員站地救護、英勇殺敵的場景。
拾級而上,是陵園的“千秋大道”,寓意紅軍為新中國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大道全場425米,共341步臺階,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1934年1月遷入王坪村的時間契合,有9個紀念平臺。臺階最寬處35米,最窄處12米,與紅軍1935年12月撤離川陜蘇區北上入川相對應。
走到高處,就可以看到綠草萋萋中有大片潔白的墓碑地,這些墓碑上面沒有名字,只有一顆紅星,躺在這里的大多數烈士都未能確認身份,只能通過這種方式緬懷。
園內有一主雕二輔雕,主雕以“川陜忠魂”為主題,兩個輔雕分別以“源泉”和“忠誠”為主題。
紅軍烈士紀念墻,位于陵園最頂端,總長102米的英烈紀念墻上,篆刻著7823位烈士英名,而更多的英烈忠魂,只有無名碑相伴。
25000多位紅軍烈士安眠于此,但每年來祭奠的烈士后人卻不足十位。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年少參加紅軍,一朝離開家人卻成永別。因為多種原因,許多烈士的親屬并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安葬在何處。如今,今日頭條“尋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項目與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合作,致力于用科技弘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緬懷先烈功績,告慰先烈英靈,傳承紅色基因,幫助已故烈士尋找親人,以便后人每年來祭拜。
在歷史的長河里,不少人如浪花一現,淹沒在了洶涌的人潮里。而烈士英魂將被永遠銘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攝影/謝超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