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東40余公里的沙溪鎮王坪村,坐落著我國規模最大的大型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這是一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2萬余名紅軍將士長眠于此。 ![]()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陜西邊界地區后,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四川軍閥“六路圍攻”川陜蘇區。1934年1月,因王坪村地勢險要,樹木叢生,易于掩護,紅四方面軍將總醫院遷駐于此。據說,戰斗最激烈時,一天有5000多名傷員被送進總醫院。因缺乏醫療物資,大量紅軍重傷員因傷勢惡化而壯烈犧牲。 為紀念犧牲的英烈,1934年7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修建烈士墓,這也是全國唯一由紅軍親手為犧牲戰友修建的陵園。 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將“王坪紅軍烈士墓”改名為“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2002年民政部批準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陵園進行了進一步修繕,在修繕的同時,通江縣將散葬在全縣23個鄉鎮的50處散葬烈士墓17225名紅軍烈士遷葬于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至此該陵園便有了如今的規模,共安埋紅軍烈士25048名。 在遷葬的時候,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發現有的一方墓穴里掩埋著兩具,甚至三具烈士的遺骸,于是在遷葬過程中也保持了原貌,將他們合葬一起。因此,這里雖然遷葬過來17225位烈士的遺骸,但墓碑只有11428塊。 ![]() 這些烈士都沒有留下姓名,所以他們的墓碑上只有一顆紅色的五角星。 這里位于半山腰處,抬頭仰望,一塊塊、一排排、一列列墓碑,一直排列到山頂,這是他們最后的軍姿。 無名烈士墓碑的造型源于紅軍當年的設計。在修繕陵園時,工作人員在附近的大城寨烈士墓遺址內發現一塊墓碑,碑身無字,上面只有一顆五角星。這塊墓碑被展示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里。五角星位于墓碑的碑頂,浮雕式,古樸、莊嚴。仔細去看,墓碑上的部分區域已經打磨平整,仍有大部分碑身尚未打磨。 ![]() 據推測,這塊應該是尚未制作完成。當時戰事緊急,軍隊需要立即轉移,這塊墓碑就被掩埋在墓前的土地里,它應該也見證了紅軍在通江最后的時刻。為了表示對先烈的敬意,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就以這塊墓碑為原型,設計了無名烈士墓碑。 在遷葬時,最大的“阻力”居然來自當地的老百姓。當時通江總人口不到23萬,就有5萬人參加革命,幾乎是戶戶有紅軍,家家有烈士。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位老大爺拽著他的袖口問:“把這些墓移走了,我們要到哪里去祭拜自己的先人呢?” 為此,陵園做了兩個安排,在原墓葬位置樹立紀念碑,供當地群眾憑吊追思;在陵園內,同樣立碑,上面刻著原墓區的位置、烈士人數、所屬部隊,以及參戰情況。 2012年5月,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完成改建和擴建,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分布著英烈紀念墻、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等紀念地。如今,這里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青山埋忠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紀念地,也是信仰圣地,紅軍烈士已和這里的青山融為一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