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恨與修復》 【英】克萊因 等著 盡管討論愛、恨的文章已經不計其數,但人們仍然被自身的攻擊、嫉妒、憤怒、自我譴責等困惑著、壓抑著、糾纏著。本書的作者克萊因正是對人的這些情感研究得最透徹的心理學家之一,她通過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世人介紹這些情感背后的無意識心靈是如何工作的。 精彩片段: 這些人把生命花在不斷地尋找、找到和失望上,因為他們的愿望無論是在性質還是在程度上都是過分且無法實現的。最終他們離開、輕視地拒絕,只是為了不斷地開始新的尋找。 很多人只有在與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時才真的感到快樂和滿足,這種不如可以是智力上、年紀上或者甚至是道德上。這些不如他們的人是他們在生活中真正需要并依賴著的人。 我們多多少少在后來的生活中重復著童年期的經歷……當我們重復時,理由總是一致的,我們用了在最初的情境中的行為方式,因為盡管我們長大,年紀增長,我們還是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 2.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亞伯拉罕·馬斯洛 “自我實現,是當你真正升華為一個人時所體驗到的那種狀態。”本書作者馬斯洛是現當代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本書是其研究人性與社會關系的頂級著作。書中各個章節的內容都涉及個人成長、人性的理解、生活態度,以及生命的意義等貼近個人生活的話題。對每位讀者都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書中透露了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經歷、思想轉變歷程,能讓社科愛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學大師的心理成長史。 3. 《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 【英】馬戈·沃德爾 著 現代社會,大小壓力迎面撲來,焦慮和抑郁成為時代病,很多人說要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內在的小孩”長什么模樣?我們的“內在生命”成長軌跡如何?怎樣守護我們的“內在生命”?在這本書中,我們聽作者如何娓娓道來。 精彩片段: 個人的“此時此刻”,充滿了他自己和父母過去經驗的光陰與陰影;也展望了個體自身的未來、父母的未來,甚至他潛在子女的未來。 任何負面經驗都會烙印在人格中,一如木材里的裂痕印證了曾經歷的干旱期。樹木仍會持續成長,甚或枝葉繁茂,但其內核已經受到影響。同樣的,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的內在生命,也會有情緒干旱期的印記。 對7歲或甚至于11歲的孩子來說,根本無法想象成人本身仍然在為身為“大人”的意義掙扎著,而且許多人終其一生仍然繼續進行“長大”的過程。 4. 《自我與自性》 C.G.榮格 “人不僅僅是男人或女人,人的心靈具有潛在的完整性。人是潛在完整的,人是無窮神性的一小片。榮格認為,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有一個原型至關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與意識相對的概念,但是它容納自性。自我包含著一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無意識的部分;自性必須透過自我來討厭自身。自性是人類進化的原因,也是人類進化的動力。 5. 《直視驕陽》 【美】歐文·亞隆 著 雖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視驕陽一樣,是一件極痛苦又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這一生活得明白透徹,那么,請跟隨亞隆的指引,看他怎樣結合普通老者的身份和心理治療大師的智慧,對人類心靈中如影隨形的死亡恐懼進行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 精彩片段: 自我意識是無上的饋贈,如生命一般寶貴,正是它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但是,隨之而來的代價便是死亡之痛。我們的存在永遠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影——生命必將生長、成熟并最終走向凋謝、死亡。 在和自己的內心深入交談后,他清醒地意識到:他死得如此糟糕,正因為他活得如此糟糕。他的整個人生都錯了。為了逃避面對一死,他竟然沒有讓自己好好活過。 但是,死亡卻是孤獨的,可以說是人生中最孤獨之事,它不僅使你和其他人分離,而且使你赤裸裸地面對第二種更可怕的孤獨——與整個世界的分離。 6. 《我們內心的沖突》 [美] 卡倫·霍妮 在表面非人性的行為后邊,有一個受著痛苦的人。一個在絕望中掙扎的人。生活擊敗了他,而他尋求著代償。 作者是女性心理學家中的翹楚,她的理論應用性很強,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非常實用。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心沖突,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它都是確鑿無疑地存在著。這本書將分析了人內心的主要的沖突類型和它們的各種表現形式,并且歸納了各種相互矛盾的態度和傾向,指出了被這些沖突所擾之人旨在解決沖突的努力結果怎樣導致失敗并陷入惡性循環,提出了解決這些沖突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和設想。 7. 《士兵中的士兵心理》 【美】格羅斯曼 著 殺戮因其與死亡密切相聯,在公開談論時往往被人們主動忽視,但客觀上,士兵進行殺戮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心理過程。這本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觀察和洞見,探索最極端環境下的人性,絕對顛覆認知。 精彩片段: 對有些人來說,這一點似乎是“不可言喻”的。他們會說:“殺人當然非常困難,我永遠也做不來?!辈贿^,他們可能說錯了。經過適當的條件反射訓練,在一定的情形下,幾乎所有人都能,而且都會去殺人。 歷史中充滿了士兵通過自殺或自殘來逃避戰斗的事例,他們這樣做并不是因為怕死。與很多自殺的平民一樣,這些士兵寧可自殺或自殘,也不愿意直面這個世界的攻擊和敵意。 死亡,也許是有良知的人身處在殘暴群體里,不屈從于邪惡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面對死者的尊嚴,我們為什么會丟掉這份分寸感?我們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冷酷? 答案是:作為一個社會,對于他人的痛苦,在系統化的脫敏環境中,我們都被影響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小報和電視一直在傳播受害者的故事,人們對他人的痛苦早已厭倦??墒聦嵤?,每年他們都不得不尋找更為匪夷所思的故事,來滿足那些越來越厭煩的觀眾。就這樣,我們變得愈加麻木不仁,對這些故事見怪不怪。 8. 《只想和你過好這一生》 武志紅、朱建軍、李子勛、胡慎之等口述 韓湘景 主編 國內外十九位心理大師聯手打造的 親密關系及幸福成長課 為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更加美好溫暖的親密關系 在其中變得更加美好 伴隨成長腳步的是一個接一個的人生困惑,與親人相處、與戀人相處、與愛人相處、與孩子相處……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靠著自己艱難摸索。但是一旦錯了,便會給我們或者我們的至親內心造成永久的傷害。 好在,我們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有專業的知識,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更擁有一顆智慧和柔軟的心,他們就是心理咨詢師。 我們邀請了包括朱建軍、武志紅、李子勛、岳曉東、胡慎之在內的十九位國內外著名心理咨詢大師聯手打造了這節親密關系及家庭幸福成長課,告訴我們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給自己還有別人帶去幸福。 9. 《人生腳本》 【美】伯恩 著 你新認識了某個人。你說“你好”。對方也說“你好”。接下來你會說什么?你又會做什么?你會匆匆離去嗎?你會主動交流嗎?還只是等著?還是什么?好吧,在本書中,艾瑞克·伯恩說,無論你接下來做了什么,都取決于你的“腳本”。 精彩片段: 人類命運可沿著不同的道路走到相同的終點,相同的道路也可能帶來不同的結局。每個人在頭腦中都背負著自己的腳本及“應該腳本”,它們以“父母”聲音的形式存在,告訴他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他們的渴望存在于“兒童”勾勒出的圖畫中。在腳本、應該腳本以及“兒童”的渴望三者的影響之下,人們展開著自己的人生。 人們總是把負向的話講得既大聲又清晰,并強力執行,而積極的話則如雨滴落入大海,幾乎聽不到聲音或只能引起微弱的漣漪。 每個人腦中似乎都有一個小法西斯,它源于人格最深層(“兒童”的“兒童”)。對于文的人類,它通常深藏于社會價值觀與社會培養之下,但如果獲得適當的許可,它就會被完全釋放出來,就像歷史屢屢證明的那樣。文明程度較低的人則會公開顯露并鼓勵“小法西斯”,不過也會等到合適的時機,定期表達。 腳本的骨架可不是很小的一個部分,而是涉及人類從出生至死亡的全過程,甚至是出生前至死亡后的整個過程。因此,自然會更加復雜。 10. 《理性情緒》 阿爾伯特·埃利斯 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創立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為無數人解決了不良情緒帶來的困擾,也被世界各國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界奉為必讀課程。因為這一成就,埃利斯在美國和加拿大心理學界評定的“十大應用心理學家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力壓弗洛伊德。 本書將會教大家破除非理性信念的影響,學會建立一個理性的信念體系,我的情緒我做主。 這幾本書分別講述了人、人性和人生的不同方面,讓人有所觸動,也讓人為之思考。 |
|
來自: yh18 > 《2018政策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