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梵語 Kumārajīva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龜茲國,東晉時期高僧,與玄奘、真諦并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年少盛名(公元344-359) 其父鳩摩羅炎,天竺人,家世顯赫,世代為相。他天賦異稟且有高節(jié),本應(yīng)嗣繼相位,但推辭后出家,東渡蔥嶺到龜茲國,龜茲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親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請為國相。 其母為龜茲王白純的妹妹耆婆,聰敏才高,在二十歲時,推辭各國賢貴的提親,但對鳩摩羅炎十分傾心,嫁給他后生有鳩摩羅什及弗沙提婆兩個兒子。 出生于這樣一個烏衣門第,做一名紈绔子弟,或是一個建功立業(yè)的將軍,平安一生、現(xiàn)世安好未嘗不可,但他的母親一日看到荒冢間枯骨散亂各處,深思惟色身是苦本,立誓出家修行,他父親不從,其母便絕食六日,后其父親迫于無奈同意,而他母親還要剃度后方肯進(jìn)食。此時鳩摩羅什才七歲,一日去寺中找母親,卻被意外發(fā)現(xiàn)他的佛學(xué)天賦:他每天能背誦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總共三萬二千言;而且晦澀難懂的《阿毗曇經(jīng)》,他無需講解就能通曉其中妙諦。罽賓國的小成大師盤頭達(dá)多奇之,于是鳩摩羅什也剃度出家。此時他或許只是想和母親在一起,放棄了錦衣玉食,隨母親四處漂泊,先是隨他師父名德法師到罽賓,罽賓國王是他師父堂兄,再加上羅什才華奇絕,遂厚遇以待。 不久,他們母子到達(dá)沙勒國,小小年紀(jì)的鳩摩羅什,竟然輕而易舉地把佛缽放在頭頂上。此刻,他心中暗自忖道:「佛缽的形體非常大,為什么這么輕呢?」才有這種念頭,馬上感到佛缽的重量太大,力氣不夠,不覺失手,佛缽立即掉下來。他的母親問什么緣故,他回答:孩兒的心有分別執(zhí)著,所以佛缽有輕重的差別。 十二歲再回龜茲,他已名滿西域,路過月氏北山時,一位阿羅漢非常驚異地告訴羅什的母親:若他能到三十五歲而不破戒,那么將會大興佛法,度無數(shù)眾生。 小大之辯(公元359-382) 在他十五歲那年,羅什做出了第二件改變他一生的決定:改小乘為大乘。小乘、大乘是佛教的兩個主枝。小乘,梵語Hinayana,僧人的戒律較松,可以食“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而殺,主要以渡已,也就是自己苦思修習(xí)為主:而大乘、梵語Mhāyāna,主要是以渡他人為主,即施樂行善就可成佛。季羨林先生在佛教十八論中講到:誰的天堂入場券賣的便宜,誰就能的民眾擁護(hù),在中國,一直以來流行的皆是大乘,因為大乘講求“無法”,即一切事物皆蘊含佛法,這種佛法如果講出來,只能算一種表面形式,而真正法于心中。這于李贄的“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有些相似,又像心學(xué)中王陽明強調(diào)的“心既理”。原來龜茲人皆信小乘,羅什在二十歲時四處宣講,將他的老師在內(nèi)的幾乎所有人都說服了。 在改教的過程中,羅什并非沒有一點猶豫。一日他在佛寺的舊廂房發(fā)現(xiàn)《放光經(jīng)》,他展開經(jīng)卷讀誦,突然只見空白的木牒,他知道是魔暗中作怪,而誦經(jīng)的決心更加堅固。于是魔力失效,經(jīng)文的字跡立即浮現(xiàn),他便誦讀學(xué)習(xí)。但是忽然聽到空中傳來:“你是有智慧的人,怎么需要讀《放光經(jīng)》呢?” 鳩摩羅什說:“你是小魔,應(yīng)該迅速離去!我的心意,如同大地,不可絲毫被轉(zhuǎn)動。” 涼州風(fēng)雨(公元382-401) 在三十九歲之前,盡管四處奔波,他仍然是一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學(xué)者,他以為自己可以帶著夢想前往中原;在他母親前往天竺前征得三國,觀察因緣,告訴羅什“你所渡的眾生,在東震旦(中原),可對你自身非常不利”。羅什堅定地回答說:“必使大化流傳,雖苦而無畏。”果然,公元382年,他的因緣,也就是他的劫來了。由于羅什名氣太大,前秦苻堅心慕之,派呂光攻打龜茲,呂光于是殺白純,立其弟白震為王。但呂光可沒有羅什的法眼,逼迫羅什破酒戒、女戒,最后竟讓他娶國王的女兒阿素耶末帝公主,也就是他的表妹,羅什當(dāng)然不從,呂光便派人砸壞雀離大寺中的金佛,羅什說:金石可鑄,吾心不滅。于是呂光便讓手下屠殺僧侶,并逼問他道;佛可再鑄,人可再生?羅什無奈,只好從之。之后又讓他在大庭廣眾面前騎猛牛、乘惡馬,想破壞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然而,屢次戲弄他都忍辱負(fù)重,絲毫沒有怒色,致使呂光感到慚愧,停止輕慢行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為了保全龜茲的安全不惜名節(jié),而正因如此,他的名節(jié)才被人們所永記。我們無法想象當(dāng)年的雀離大寺中發(fā)生了何等慘烈的狀況,又是以怎樣的悲凄收場,只是這件事,讓所有人記住: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未必軟弱。不見龜茲背后青山迢迢,那是信仰的脊梁。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其獨息夫人! 經(jīng)過一番周折,羅什終于到達(dá)涼州,可此時苻堅淝水之戰(zhàn)敗,他的手下紛紛自立。在這里我要講一些題外話,有關(guān)于五胡亂華的那個紛亂年代。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羌、氐、羯。苻堅其實是一個心胸開闊、有遠(yuǎn)見的霸主,他畢生都在努力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局面,因此他收容了很多被他滅國的貴族并給他們以厚遇。但是他顯然把當(dāng)時的時局看得太過簡單,那些人怎可能沒有野心、沒有恨?那被他信任的人很顯然也辜負(fù)了他的信任。譬如他寵愛有加的燕國鮮卑慕容沖,讓苻堅的長安變成了修羅場。而氐人姚萇,被他封為驃騎大將軍的人也在苻堅敗后自立后秦。同樣為氐人的呂光也是雄心勃勃,自立后涼。 呂光知道羅什足智多謀,法力高強,始終扣住羅什在涼州為他輔佐軍務(wù)。在涼州十九年中,有關(guān)他的一些法術(shù)在史料中都有明確的記載。但我不想說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只想講幾件與之看似無關(guān)的事情。 他屢次反對呂光將流民遣送出城,不果,便在西涼王李暠和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幫助下收容了1500多人;在郊外看到流民相食的慘狀之后,又誦經(jīng)超度,同時在百姓中宣講《孝經(jīng)》,為大乘在百姓中的普及打下了基礎(chǔ)。這樣簡單、與佛法的深刻幾乎毫無聯(lián)系的兩件事,卻是體現(xiàn)他心中的善良和高尚品德最好見證。如果他只是作為一個大法師和大翻譯家而存在,我今天就不必在這里花費如此多的口舌來講這樣一個可以在青史中流傳至今的人了。 長安輝煌(公元401-413) 公元401年,后秦姚興為請羅什弘法傳教,而后發(fā)兵后涼,大敗后涼,將羅什恭迎至長安—至此,他的心愿終于得以完成:他在長安逍遙園和西明閣中譯經(jīng)說法,門下弟子八百。但不料姚興好心辦壞事,覺得羅什如果不留下后代,是極大遺憾,遂以妓女十名逼令受之,生二子。當(dāng)時眾人對此議論紛紛,甚至有人效仿,羅什于是便裝滿一缽小針,召集眾僧人對他們說:如能見效食此者,乃可蓄室耳。因舉手進(jìn)針,如食常物。眾乃服;而且每次講法前都語重心長地說:“好比臭泥中開蓮花,只采蓮花,莫取臭泥。” 羅什曾立下遺囑:若我所傳譯的經(jīng)典沒有錯誤,愿我的身體火化后,舌頭不會焦?fàn)€。果然,公元413年他在長安圓寂火化后,他的形骸已廢碎,只有其舌頭依然如生。 后記:龜茲,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庫車綠洲中,因為漢開通了絲綢之路而受益。人種本屬印歐種的雅利安人,也就是現(xiàn)在德國的血統(tǒng),男女皆剪發(fā)垂頸。語種為吐魯火方言B,也是季羨林先生畢生研究的語言之一。是西域有名的鐵產(chǎn)地,漢朝曾經(jīng)多次從那里進(jìn)口鐵器。又是有名的音樂之都,篳篥這種在唐朝邊關(guān)被廣泛使用的樂器就是傳自那里。同時,是佛教的忠實教徒。它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被記錄到漢書中時,它的命運和當(dāng)時有名外交家班超緊密結(jié)合。當(dāng)時班超勸降龜茲,恰遇匈奴使者,便先下手為強,殺了匈奴使者,立白霸為君。白是龜茲的國姓,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白”,而是梵語puspo的音譯,又譯為帛,梵語意為意為供佛的花,由此可見當(dāng)?shù)厝藢Ψ鸾痰淖鸪纭5懿恍遥兰o(jì),回鶻的喀喇汗王朝對龜茲發(fā)動圣戰(zhàn),大肆破壞佛教遺址,龜茲被迫改國教為伊斯蘭教,之后這個小國就漸漸隕落,退出了歷史舞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