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鳩摩智在金庸筆下是一個反面典型,他由西域進入中原,是要偷學中原武學絕學,縱橫江湖,但實際上,鳩摩羅什卻實實在在是佛法東渡的重要人物、佛學大師、文化巨匠。 公元382年,前秦皇帝苻堅,派遣大將呂光去平定西域。 龜茲是西域中的大國,首當其沖,很快被呂光打敗,龜茲國很多王公貴族成了呂光的俘虜。 這些形形色色的俘虜之中,有一個僧人很是顯眼,西域各國普遍信仰佛教,這個僧人就是到龜茲國傳教的,而且據說此人佛法高深。 呂光聽說此人葆有一個戒律,就是35歲之前不得親近女色,若能保持,就能取得很大成就,光大佛法;若是破戒,則只能成為普通的法師。 呂光就以很戲謔的態度,要讓這個僧人破戒,他讓人灌醉了僧人,把他跟龜茲王的女兒關在一個密室當中,此人果真被逼無奈破了戒。 這名僧人,正是鳩摩羅什,也就是金庸筆下縱橫西域、中原的武學大師鳩摩智的原型。 鳩摩智在金庸筆下是一個反面典型,他由西域進入中原,是要偷學中原武學絕學,縱橫江湖,但實際上,鳩摩羅什卻實實在在是佛法東渡的重要人物、佛學大師、文化巨匠。 鳩摩羅什祖籍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他的父親鳩摩炎很有有宗教情懷,不貪戀世俗富貴,很早就遷居到了西域,大概就是咱們今天中國的新疆地區,定居在龜茲國,后來鳩摩炎還娶了龜茲王的妹妹,他們生下的孩子就是鳩摩羅什。 所以鳩摩羅什是有王族血統的。 他的母親,也就是這個龜茲王的妹妹,也是一個有法緣的人,生下鳩摩羅什不久就出家削發為尼了。 老爹生性淡泊,老媽又出家,這樣的家庭,很自然地影響到小小的鳩摩羅什,他7歲時也就剃度出家了。 到鳩摩羅什9歲的時候,他母親領著鳩摩羅什跋山涉水到了一個叫罽賓的小國家,在今天的克什米爾這一帶。 為什么到這里來呢?因為罽賓國是當時佛教流傳非常重要的一個根據地,尤其是小乘佛教,所以到這邊以后,鳩摩羅什就拜了名師學習小乘佛法。 鳩摩羅什十分聰慧,雖然還不到10歲,但佛學造詣已很深厚,在罽賓被國王奉為上賓。 他12歲時,母親帶他回龜茲國,路上遇到一位羅漢,羅漢在小乘佛法中是最高果味,修為很高,超脫生死進入涅槃狀態的。 這位羅漢對鳩摩羅什的母親說,這個孩子法緣深厚,如果他到35歲不破戒,那么他就能大興佛法, 35歲之前破了戒,只能就是一位法師。 這就是鳩摩羅什為什么要葆有那個奇怪的戒律的原因所在,雖然他被呂光強行破了戒,但事實上他還是對佛法東渡做出了很大貢獻的,這個咱們下面再說。 鳩摩羅什和母親接著往回走,途中路過沙勒國,在這里鳩摩 羅什跟著一位叫須利耶蘇摩大乘佛教大師學習,之前鳩摩羅什是學習小乘佛教,現在又開始研習大乘佛教,最后學成回到龜茲,一邊自己繼續學習,一邊開始弘法,在20歲左右時已是名聲大噪。 龜茲王每年都會為鳩摩羅什舉行一次盛大的法會,西域各國信奉佛法的國王都前來聽法,這些國王長跪在鳩摩羅什法座兩邊表示恭敬。 就這樣,鳩摩羅什一直待在西域。 然而,很快,公元382年到了,呂光來了。 鳩摩羅什與東方的關系,其實還真有賴于呂光這個莽撞將軍。 呂光強迫鳩摩羅什破戒后,繼續帶著他們往回走。 有一次路過一個山坡,晚上就在山下安營扎寨,鳩摩羅什說這樣是不行的,你在此地扎營一定會遭難。 呂光不信,你胡說八道什么,也沒理鳩摩羅什,結果半夜下起了大雨,傾盆大雨積滿山谷達數丈之高,嘩啦啦就下來了,人跑都沒處跑,一下子淹死了幾千人。 這下呂光才知道鳩摩羅什是個高人,開始慢慢信任、尊重鳩摩羅什。 一直到386年,呂光率領他的軍隊回到涼州,到達武威這一帶。 可是,他回不去了,因為苻堅在派他討伐西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83年,苻堅想統一中原,與東晉發生了非常著名的肥水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苻堅一敗涂地,前秦政權瓦解。 呂光只好在涼州駐扎下來,建立了一個政權叫后涼。 鳩摩羅什就跟著呂光,在武威一帶修行,現在武威還有一個鳩摩羅什寺,里面有鳩摩羅什的舍利塔。 一直到公元401年,后秦政權在關中地區興起,皇帝是姚興,姚興就派軍隊去攻打后涼,當時后涼的皇帝是呂光的侄子呂隆,呂隆被打敗了,投降了后秦。 姚興是一個非常尊重佛法的皇帝,他知道后涼有一位佛學大師鳩摩羅什,就讓把把鳩摩羅什送到長安。 鳩摩羅值,終于踏上了中原大地。 姚興對鳩摩羅什是一見傾心,鑒于當時弘揚佛法最大的問題就是譯經,他們決定大量翻譯經典。 他們首先翻譯的是《大品般若經》,姚興親自參與。 《高僧傳》里說,“什持梵本”,就是鳩摩羅什拿著梵文本,“興執舊經”,就是姚興拿著原來的舊的譯本,一字一句,力求準確。 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剛經》,就是大品般若經的一部分,整部大品般若經共600卷,鳩摩羅什并沒有翻齊,要到唐代,經過玄奘法師后600卷才翻譯齊全,鳩摩羅什當時只譯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部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金剛經和維摩詰經。 鳩摩羅什還翻譯了法華經,成為了中國佛教宗派中的法華宗的基本思想;還有楞嚴經等等,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佛學常識,我們都知道,玄奘我們常常稱之為三藏法師,其實,鳩摩羅什也是三藏法師。三藏法師不是具體的人名,而是指精通三藏的法師。什么是三藏呢?就是佛典當中的經、律、論,經就是佛經,律就是戒律,論,就是后來的高僧對于佛經的闡釋和理解。 除了翻譯經典以外,鳩摩羅什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培養了一批人才,參與譯經的僧人當時就多達800多個,那么跟他學習的更不用說了,得有幾千人了。 到公元409年,鳩摩羅什大師坐化。 鳩摩羅什生前曾說過,我在這里弘揚佛法,把它翻譯成中文,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準確地轉達了佛陀的意思。誹謗佛法有罪,歪曲佛陀的意思同樣有罪的。如果我火化之后,舌頭不爛不焦,則說明我傳的法是正確的;如果舌頭爛了焦了,那說明我傳的法就有問題。 他去世后火化,結果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就是這個舌頭沒有成灰,其他的形體都成灰燼了。 果然應了他的生前預言。 當然,這是傳說,但鳩摩羅什確實是為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文化巨匠。 很遺憾的是,金庸先生把這樣一位文化巨匠,當作了創作鳩摩智的人物原型,雖然,我本人是很喜歡鳩摩智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