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提示:農歷六月二十二
華燈初上,光影交錯,簡小窄陋的舞臺,影子開始了舞蹈。悠揚的二胡,歡喜的嗩吶配合著喧囂的鑼鼓,直擊耳膜的一聲“鐺”宣示故事的開始。一幕白布的隱約遮擋,背后極致的翻騰跳躍,輪番上演。今天門道君帶大家一起感受那些光影中你所不知道的皮影戲。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
皮影戲在我們那兒叫“燈影子戲”又或是“影子戲”,這是個很直白的名字。因為它起源于勞苦大眾,也就是草根階層,所以樸素而純真。在這樸素純真中又有著濃烈的浪漫氣息,昏黃清明的光影下,各式各樣雕琢精致的形象投射出斑斕的影子,光與影的糾纏交錯讓人浮想聯翩,故事便在這光影糾纏中緩緩展開。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于中國陜西,極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皮影戲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皮影戲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該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皮影戲
皮影精雕細琢的制作,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為之沉迷的藝術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皮影更突出其靜態的藝術美,場景的不斷交替,角色的千變萬化,都在向世人展現著它獨具特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