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時節,正是健脾祛濕的好時機。中醫專家表示,食療祛濕是一個好方法,除了我們常用的薏米能祛濕以外,茯苓、赤小豆等都是祛濕的好幫手。 濕重容易造成脾虛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鄭艷華表示,人體的濕氣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外濕,一個是內濕。
外濕來源于外界氣候,比如下雨、暑濕等,嶺南地區多濕,濕氣容易傷脾,因此南方人多脾虛。內濕的主要表現則為脾虛,因為脾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把身體里的水汽運送到各個地方。如果體內濕氣太多,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久了就會容易受傷,也就造成了脾虛。脾虛生濕,內濕更容易招致外濕,濕氣又會加重脾虛,于是便形成惡性循環。
三個小招判斷濕重
那么我們該如何簡單判斷體內是否濕重?鄭艷華表示,如果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昏重、打不起精神來,胃腹脹,沒胃口,那多半就是濕重造成的。其次,如果排便后排泄物粘稠,或排便不爽,便少次多,都是濕重的表現。第三,飯后漱口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膩,舌邊有牙齒的痕跡,也提示了或許是濕重。
那么,該如何祛濕呢?鄭艷華向大家推薦了一個健脾祛濕的湯方。
● 芡實煲老鴨
原料料:芡實100克,老鴨一只。
做法:老鴨宰凈,芡實放鴨腹內加水2500毫升,武火煲滾后,文火繼續煲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芡實性味甘澀平,具有健脾祛濕,益腎固精的功效;老鴨性溫味甘,入脾、胃、肺、腎經,功能滋陰補血。故此湯適合咽干、心煩伴便爛、舌苔白膩者服用。
?。ㄖ笇<?nbsp;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鄭艷華 記者 黃旭君 通訊員 許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