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蒙古、后金三方角逐的形勢下,察哈爾的西遷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察哈爾部與右翼諸部的矛盾由來已久。最主要的就是是否承認察哈爾汗的宗主地位和權益。按照蒙古慣例,大汗分封民土,諸王各有份地,受封諸王當依例向大汗獻納貢賦。但作為蒙古大汗嫡派傳人的察哈爾汗卻常常為了難于維持這樣的地位而煩惱。自達延汗去世之后,汗權曾一度落入右冀濟農巴爾斯博羅特之手。博迪汗時收回汗權,而右翼諸部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大汗漸失其固有的權威,只具虛名而已。特別是俺答汗強盛之后,右翼諸部雄距漠南,不僅不受察哈爾宗主汗的約束,而且把他排擠到遼東一隅,獻納貢賦就更談不到了。土蠻汗本來是林丹汗的曾祖父,布延汗是林丹汗的祖父。但明人不太了解林丹汗父莽和克早死,林丹汗是孫繼祖位,故而習慣上常把林丹汗誤當作土蠻汗之孫,布延汗之子。林丹汗曾祖土蠻汗在位期間,正是察哈爾部興盛的時期。土蠻汗死,布延徹辰汗繼位,布延汗死,林丹汗繼位,時年十三歲。 到了明天啟年間,林丹汗已及壯年,察哈爾部勢力又有恢復,于是向諸部講說,責以貢賦,結果是諸部“傲然不理”。收納貢賦是汗權的重要標志之一。不納貢獻,就是不承認察哈爾汗的大汗地位,這與林丹汗“北邊止我一人”的政治理想是直接違背的,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林丹汗便決定“先處里分,即先臣服蒙古諸部,“后處外”,即對付后金和明朝。由此看來,為了臣服蒙古諸部,恢復察哈爾宗主汗的權威,這是林丹汗西遷,加兵于右翼諸部的基本原因。 林丹汗西遷之時,察哈爾與蒙古右翼諸部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遼東塞外除察哈爾部之外,還有科爾沁、喀爾喀二部駐牧。最初,二部各自獨立,但都承認察哈爾為左翼之首。后來,由于后金采取籠絡蒙古支屬的政策,科爾沁部首先歸附了后金。自萬歷三十二年(1606)十二月喀爾喀巴岳特部達爾汗貝勒恩格德爾歸附努兒哈赤之后,喀爾喀諸部也依違于明與后金之間,不受察哈爾的控制,雙方矛盾日深。 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喀爾喀首領炒花發兵助明攻后金,在養善木等處被努兒哈赤打敗,退至北黃河(今西拉木倫河),遇到了林丹汗。喀爾喀首領長期以來與林丹汗之間不通聲氣,林丹汗對炒花等人有事不請示自己,又與后金暗中聯系極為不滿,于是乘炒花新敗之機,兼并了喀爾喀部眾。林丹汗此舉引起了諸部的不安。喀爾喀支屬都令首先叛離。林丹汗怕其他部落也效仿都令,更加快了兼并的步伐,將乃蠻、黑石炭等部“一概收之”。后來連其親支長輩拱兔也受到了攻擊。乃蠻、黑石炭為察哈爾屬部。本為屬部,還要“收之”,說明二部的離心傾向一定很大。本部尚且如此,屬喀爾喀者就更不言而喻了。由于林丹汗的兼并,不少蒙古部落有的投降后金,有的歸附明朝。.由此看出,林丹汗恢復其察哈爾宗主汗的思想與政策首先是施之于左翼,但因后金的插足,加之其措施上的失當,不僅沒有收到使諸部俯首聽命的效果,’反而使眾多的蒙古部落叛離了自己,不僅沒有樹立起凌駕于諸部之上的汗權,反而“輔車既失”,影響到自己在遼東邊外的地位,于是把注意力轉向西部。可以說,林丹汗兼并左翼未能奏效是其舉眾西遷的直接原因。林丹汗西進,土默特一觸即潰,可以說,右翼諸部的衰弱為林丹汗西遷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欲遭右翼諸部之市利,也是林丹汗西遷的重要因素。 林丹汗是在天啟七年(1627年)三、四月間由遼東起兵,哈喇嘎諸部望風潰散。七月,林丹汗進至大同塞外,在威寧海子一帶遇到了土默特部卜石兔和哈喇噢部白言臺吉等的抵抗。十月,林丹汗擊潰了抵抗西遷的右翼聯軍,十一月,乘勝占領了歸化城,降土默特部習令臺吉部。接著出兵東哨,兼并了兀慎、擺腰諸部。十二月,兵至開平故地,參食永部卜七慶臺吉。崇禎元年春,兼并了五路黃臺吉部。四、五月間,在薊遼塞外遭到了哈喇慎三十六家的襲擊,敗。秋,與土默特、永邵卜、襖兒都司諸部在挨不哈決戰,將右冀諸部徹底擊敗。至此,林丹汗在宣大塞外站穩了腳跟,西遷取得成功。 察哈爾的西遷,單從軍事角度來看,林丹汗是勝利了。他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擊潰了右翼諸部,占領了土默特、哈喇慎的廣大地區,襖兒都司部也迫于軍事壓力,暫表臣服。但從林丹汗所追求的賣際目標來看,他要臣服蒙古右翼諸部,結果是右翼諸部的大部分首領卻向后金稱臣;他要“先處里、后處外”,在兼并諸部之后再向后金爭鋒,結果是時隔不久便被后金一舉擊敗,身死他鄉。因此,察哈爾的西遷實質上是林丹汗實現其政治理想的一次失敗的記錄。 林丹汗的西遷,既不利子蒙古,也不利于明朝,受益最大的是后金。后來后金臣服蒙古、攻破明朝的結局,此時已見其端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