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朝開始、帝王去世之后有廟號,所謂廟號,就是在太廟祭祀時候用的名號。而謚號則起源于周朝,是帝王去世之后,繼位的帝王和他的臣子對他一生功過的蓋棺定論。為什么漢代皇帝叫"XX帝",唐朝、宋朝皇帝叫"XX宗"? 謚號的作用就是對君王置褒貶,讓活著的王深自悚栗,不敢過分為非,這發揮了一定作用,春秋時楚共王臨死,很慚愧地對大夫們說:“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國家治理得很一般,還去跟晉國打仗,鄢之戰敗得一塌糊涂,辱沒祖宗,給諸位大夫帶來憂慮。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共受祭祀于太廟,給我的謚號就叫‘靈’或者‘厲’吧,你們斟酌斟酌,哪個更適合我。”床邊的大夫都愣了,不答應。 在唐朝之前,宗廟中只能有七位皇帝,而一個朝代往往都超過七位,所以就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了,沒有廟號所以干脆大家都不用廟號稱呼,曹操就是魏武帝,劉徹就是魏武帝……也有特例,開國皇帝都有廟號,開國皇帝一般也以特定的廟號稱呼,所以劉邦是漢高祖,劉秀是漢世祖… 那為什么又是文帝、武帝居多,高祖、太祖、太宗居多?這些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二代皇帝,經天緯地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如漢文帝,克定禍亂曰武,拓地開封曰武,如漢武帝,主要是在天下剛定之時。創基立業曰太“太祖”,功高者曰高“高祖”,世代祭祀曰世“世宗”,中興者曰中“中宗”,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