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再回一次南市區! 它是上海最古老的市中心 有的只是并不繁華的老城廂 它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 有多到數不清的弄堂街道 說這里是上海的發源地 是上海的根也毫不過分! 2000年的時候,南市區并入了黃浦區 該拆的拆,該建的建 但是,當你穿過中華路,即使閉上眼睛 也能清晰地清楚每條路的脈絡。 雖然「南市區」是曾經的不上臺面的「下只角」 而且已消失了18年 各大老房也在陸續拆遷親人們各奔東西 但短短6個數字 就能勾起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儂還記得310102伐? 大富貴酒樓 ▽ 上海大富貴酒樓是一家中華老字號的酒樓 始于光緒七年 是滬上歷史最久、名氣最響的徽幫菜館 在上海設有多處連鎖店。 門口有買各類糕點、包子、粽子...... 如花看了一下,種類蠻多的 店家會很熱心地詢問你要吃什么。 夏天最暢銷的就要數冷面和冷餛飩了 大富貴每天要賣出1000多斤冷面 冷餛飩也要賣500多份 來得晚了可就沒得吃了! 夏天到大富貴吃大餛飩必定選冷的 因為是他家特色,比其他地方做的到位 菜肉餡料足,皮子不硬,調料香而且不咸辣~ 符合上海本土人口味! 大富貴的冷面也是每年的必吃項目 每碗除了澆頭花里胡哨之外 還有黃瓜絲,半顆茶葉蛋 調拌冷面的醋和花生醬濃度稀薄正正好 再加上澆頭的少許湯汁混合在一起,迷道嗲。 耳光餛飩 ▽ 始于1997年,曾經風靡整條肇周路 后來因拆遷搬到了黃家闕路109號 胡歌點名上海最好次的餛飩,非常的美味! 耳光餛飩的冷餛飩應該稱之為拌餛飩更為貼切 阿姨麻利地放入鍋 煮得皮發透明、餡料隱隱現出綠色就撈出來 淋麻醬,很有食欲的! 吃餛飩怎么能少了炸豬排呢 耳光餛飩家的炸豬排,肉不老,又厚,外脆里嫩 蘸蘸醬料,真的停不下來! 糯勿糯八寶年糕湯團 ▽ 原來開在陸家浜路,后來搬到了麗園路 小小的一個店面,一個沒看到就會走很多冤枉路! 這里是糯米星人的福地,主打寧波年糕,完全無添加! 八寶飯蒸熱了吃,糯米柔軟又粒粒分明 豆沙餡細膩甜蜜又不很甜 上面豐富口感的蜜餞果子不是很甜,很贊的品質! 夢花街餛飩 ▽ 被譽為「上海灘十碗最好吃的餛飩」之一的夢花街餛飩 來到夢花街一定不能錯過! 很多上海人來到這里就為了吃上這里的餛飩。 鮮美,滑口,現包現做 味道還是老味道,皮薄、餡大。 南門烤鴨王 ▽ 這是一家開了30多年的老店 就在董家渡路旁邊一條小路上 雖然是很難找的,但還是天天排隊。 因為這鴨子完全是用老式的鐵皮爐子 還有木炭來烤制的,烤出來的味道非常香 而且皮薄,肉嫩,汁水多。 吃起來味道也是一級棒 口感滑膩,味道鮮美 超級滿足的享受啊! 草堂雞 ▽ 白斬雞,是上海本幫菜中最具代表性 皮黃肉白,肥嫩鮮美 要是去小南門吃白斬雞 絕對不能錯過這家草堂雞。
他家用的是石紅雞,用料不馬虎 只只是老板親自選出來 燒雞的湯是老秘方 就是阿拉小時候吃的咪道。 草堂雞規模不大,價格也實惠 附近居民喝酒吃飯聊天很多 還有人從家里拿著飯盒來打包。 上海德興館 ▽ 百年老店德興館始建于光緒1878年 無需招牌惹人眼目 老饕們總能輕車熟路的找過來 點上一籠湯包或一碗餛飩就是最好的慰藉。 湯包都是蘇式典型湯包 皮薄如紗、餡芯隱現 甚至在湯包頭就能看到湯汁隱隱流出。 蘇式湯包又叫「縐紗湯包」 香軟的外皮一咬就破 里邊的湯汁盡管燙嘴 也抵擋不住食客們趁熱食用 汁多鮮美,吃得人直打激靈! 除了湯包,他們家的小餛飩也是蠻靈的, 阿拉總是歡喜它的清湯鮮甜,餛飩鮮嫩 即使路過匆匆,也不忘進來嘗一嘗。 東門餐廳 ▽ 一家營業了50多年,傳了三代的老飯店 不是老鄰居是找也找不到的。 進門就讓你有穿越時空之感 用了50年的飯牌子、電風扇吹著的冷面 外面少見的蟹殼黃等等。 城隍廟 ▽ 在很多老上海人的記憶里 城隍廟曾是孩提時的歡樂場 廟門口高聳入云的旗桿、九曲橋、豫園大假山、 西洋鏡里花頭多、八方小吃饞煞人。 綠波廊的特色點心、松月樓的素菜包、 桂花廳的鴿蛋圓子、松云樓的八寶飯、 南翔小籠、寧波湯團和酒釀圓子..... 以前的城隍廟三天三夜都吃不完 現在的城隍廟味道大抵不如從前了。 宏玲餐廳 ▽ 城隍廟邊上的隱市小館 走到金陵東路,拐上一個彎兒 就到了大隱隱于市的宏玲餐廳 很多老底子上海人默默吃了20多年,早已離不開。 菜泡飯、糟香黃魚、香煎八寶飯、秘制乳排…… 每到家常菜,成為阿拉上海寧最知心默契的存在。 別出心裁的南乳炸豬排 豬排炸之前裹上了南乳醬 咸香中又多了一絲甜味,米道一則頂! 菜碼大到嚇人的風流豆腐 足足用了七八個雞蛋,煎成巨型蛋餅 當雞蛋遇上爽滑的豆腐和酸甜的醬汁 鮮香被激發得淋漓盡致! 萬有全豆制品專賣店 ▽ 這里是南市最火的豆制品廠 老上海寧排隊最瘋狂的店之一。 廠里有許多獲獎的豆制品 最最有名的當數豆漿,老早是袋裝的 現在改了新包裝依舊味道香醇如初。 很多老上海人還是保持著 來這里買豆制品的習慣 雖然包裝上沒辦法和現在的商品比 但是情懷依舊。 文廟 ▽ 上海市區唯一的儒教圣地——文廟,又稱「孔廟」 是上海市區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筑群 也是老城廂著名的現存名勝古跡之一 已有700多年歷史 這里曾誕生了敬業、龍門、梅溪、蕊珠等 聞名上海的四大書院。 一眼望去 四周都是雕梁畫棟、秦磚漢瓦的廟宇殿堂 學門、儀門、明倫堂、尊經閣等古建筑 再現了當年的儒學傳統建制。
香酥雞、缽體糕、文廟菜飯 章魚小丸子、西北狼燒烤…… 這些超人氣的文廟小吃你還記得嗎? 文廟三寶 ▽ 如果說南市的三寶是文廟、豫園和老城廂 那文廟的三寶就是動漫、舊書和文具 我們在這里開啟了童年的中二時代。 以前的文廟似乎永遠也逛不完 可以在這條小馬路上從早玩到天黑 我們好像就是在這條路上,走著走著就長大了。 龍門邨 ▽ 尚文路上還有一個叫龍門邨的地方 是上海最深最長的弄堂 建造于1905年至1934年間。 龍門邨占地面積逾23畝,共有76幢建筑 每一幢建筑都不相同 被稱作「微縮的萬國民居群」 中西方古典藝術裝飾細節展現著歲月的溫柔之光。 走在狹窄的尚文路上 從入口往里看,只覺得幽雅安靜 房屋鱗次櫛比,幽深的弄堂里飄出的炊煙 恍惚間回到了80年代初。 隧道科技館 ▽ 從大東門站下車便可以看到上海隧道科技館 展館面積2155平方米 有三層樓面和一個序廳組成 是本行業國內唯一的科技類展館。 是隧道建設行業國內唯一的科技類展館 走進展廳的自動門,便進入一個「時空隧道」 還有充滿新奇的未來隧道展區,如海底懸浮隧道等。 上海古城公園 ▽ 這里有上海古城公園 位于人民路、安仁街、福佑路之間 綠地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 沉式廣場至丹鳳臺的弧形坡道逐步上升 似乎在探索歷史的軌跡 述說著「老城墻的故事」。 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廣場等景點 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休息和活動場所。 深秋的古城公園 滿地金黃,著實養眼 還有咖啡廳和釣魚點 讓賞銀杏之旅更加愜意。 門票:免費 時間:夏季5:00~20:00,冬季6:00~19:00 上海老街 ▽ 從小東門車站下車走幾步路 就到「上海老街」了 歷史上,這里匯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 錢莊、金店、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 一直是連接十六鋪(小東門)和城隍廟、豫園地區的人流走廊。 百年的肉店 可以訂做羽絨服的小店 雖然主街是濃濃的商業風 但是每一個胡同,都透著土著味道 生活味兒簡直不能再濃 隨便走進一個窄巷 頭頂上都是亂走的電線和各種晾曬的衣物 給人一種擁擠錯亂,卻很生活的感覺。 小商品市場 ▽ 新北門車站下來就是正對著 每天都人流熙熙攘攘的福佑路小商品市場 目前是上海城隍廟最大規模的 小商品龍頭市場。 走幾步到路口就能看到 上海豫園商城正門的牌坊。 沿著麗水路往里走 由舊校場路、福佑路、方浜中路合圍起來的地塊 就是上海的老城隍廟豫園景區了。 上海城隍廟,追溯歷史已有600多年 從明代開始始建到當代歷經滄桑 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已經成為游客到上海不得不打卡之地之一。 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的豫園 也已經有四百余年的歷史 被贊為“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夢花街 ▽ 文廟周邊的夢花街 被譽為「一個鮮活存在著的上海舊市井」 這里邁向城市現代化的步伐緩慢而猶豫 穿行在窄窄的巷子里 都會有一種時光倒流、恍若隔世的錯覺。 沉香閣 ▽ 從這里往南到福佑街 順著福佑街往東走,在福源商廈的后面 我們可以找到沈香閣。 沉香閣,又名慈云禪院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 是位于上海老城的一座最大 最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大境閣 ▽ 近代以來,大境閣為文人墨客云集之處 現在也經常會有一些書畫展 買上5塊錢的門票就可以在這里待上一整個下午。 在大境閣下,還有一段遺存下來的上海古城墻 已有460多年的歷史 城墻上還能看到印有「咸豐五年造」、 「上海縣城磚」、「同治五年造」的字樣。 十六鋪碼頭 ▽ 有句話叫“先有十六鋪,后有上海灘” 在過江隧道和地鐵出現之前 來往于浦西與浦東之間,只能靠擺渡、輪渡。 那時經常有人問:「旁友,儂十六鋪來個呀?」 喬家路 ▽ 從梓園出來便是喬家路 它東起中華路,西至凝和路 自明朝開始就是上海的中心的地帶 在近六百年中,此地達官貴人的宅院匯集。 這條街在小南門人記憶里 烙下了深刻的生活印記 沒有啟動保護性修繕 還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街景。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曾說過 「老城廂中喬家路一帶是最有味道的 這是上海市區內最后一塊 帶有濃重的江南小鎮特色的區域」。 南市影劇院(陸家浜路迎勛路) ▽ 南市影劇院以演出戲曲為主,兼映電影 時候每個周末都會跟著家里的大人來這里聽戲。 蓬萊電影院(學前街111號) ▽ 南市區第一家甲等放映技術電影院 有多少人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在這里 那時候1毛5分錢就可以看一場電影。 面筋弄 ▽ 在尚文路公交站附近 一條弄堂的名字饒有味道,叫做「面筋弄」 據說之前巷弄口有賣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 另外還有過去是集中制售腌臘食品的火腿弄 曾經全國最大的豆類市場豆市街 以及花衣街、咸瓜街、筷竹弄、豬作弄等弄堂。 雖然到今天有好些個弄堂已經不在了 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名字中想象到 曾經南市傳統工商業的興盛。 上海電話局南市總局 ▽ 大南門站下車往東走 是上海電話局南市總局 它是上海第一個由中國政府經辦的電話局 習稱華界電話局。 它的開設打破了自1882年2月 上海出現外商電話公司以后 上海電話通信事業基本由外商壟斷的局面 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清心堂 ▽ 清心堂,原名「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 成立于1860年 是美北長老會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個教堂 1994年還被列為上海市建筑保護單位。 高聳的十字架,修繕一新的外墻 郁郁蔥蔥的植物 整座教堂似一把打開的扇子,國內外罕見。 小南門警鐘樓 ▽ 在這一站路下車 你會發現在上海老城廂一個不起眼的院落里 矗立著建于1909年的混凝土鋼結構塔樓 ——小南門警鐘樓 整座樓高35.2米,當時是上海的最高點 辛亥革命中曾以小南門警鐘樓的鐘聲為信號 統一舉事行動。 梓園 ▽ 順著馬路往西走便可以看到梓園 梓園原是清朝康熙年間構筑的宜園 20世紀初,上海的名畫家、實業家和親日人士 王一亭買下了這處老房子 因園中有棵百年梓樹,改名為梓園。 他在院落中建造了這座古怪的宅邸 將意大利百葉窗、哥特式窗戶和希臘式廊柱融入一體 宅邸周圍還有飛檐的亭閣和假山,如夢如幻 1922年,曾接待過初次到滬的愛因斯坦夫婦。 外咸瓜街 ▽ 當時很多寧波人在這里賣咸魚 寧波話念作咸瓜,香腐鰳魚既腐又香 鰳魚鹵燉蛋湯味鮮透,現在咸魚攤早已不見蹤影。 四明公所 ▽ 下北門站下車就能看到四明公所 又名寧波會館,1797年建于北門外 是旅滬寧波籍人士的會館兼公墓。 現在僅存的舊址牌樓 依舊矗立在人民路上 這里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對帝國主義擴張斗爭 并取得勝利的紀念地。 ▽ 歲月蹉跎而過 南市區歷經波濤風云變化 終在2000年結束了使命 并入了黃浦區 當原本熟悉的弄堂合并成了寬敞的馬路 矮矮擁擠的平房搖身變為高價住宅區 我們還是想要追憶老城廂的舊時光 因為那里有最上海的民居、民風 留下了最質樸的情感,和歡樂的舊時光。 圖片來源:上海去哪玩,上海頭條,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yangtz008 > 《人文地理、文化拼圖、時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