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于痛風等慢性病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特點,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痛風的急性發作期多從濕、毒、瘀論治,以利濕泄濁、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佐以活血化瘀,結合本期的病機特點,避免苦寒燥濕及溫燥活血之品。 在痛風的慢性緩解期,則根據患者脾腎不足的體質特點,顧護脾腎,攻補兼施,標本同治,患者脾氣健運,腎精充盛,先、后天之本得補,則助濕濁運化,氣血暢行。接下來,我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中醫痛風的治療及用藥思路。 利濕泄濁,慎用苦寒燥濕之品。由于盛人多痰濕,此為痛風發病的體質因素,平素飲食不節,使脾之運化、輸布津液功能受阻,聚而成濕,濕濁內蘊。由于濕性粘滯固著,不易速去,日久成濁,留于關節經絡?!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疲簜跐裾撸孪仁苤?。因此患者多以足部腫痛就診。 濕濁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中醫臨床治痛風多用利濕泄濁法,采用淡滲利濕、健脾泄濁之品,藥用茯苓、澤瀉、生薏苡仁、粉萆薢、荷葉等。此類藥物中,茯苓、澤瀉、薏苡仁味甘、淡,滲泄水濕,去濁而不傷正,脾健則利于濕濁運化。萆薢、荷葉性味苦、平,萆薢利濕去濁,多用于濕盛之體,同時祛風除痹,善治筋脈痹痛;荷葉利濕以清中焦及血中日久蓄積之濕濁。用藥時,慎用苦寒燥濕之品,黃柏、黃連、苦參等苦寒易傷胃,阻礙脾氣運化濕濁,往往聚濕成痰,不利于病情好轉。 清熱解毒,酌加善入血分之藥。痛風急性發作時關節局部常紅腫發熱,甚至腫脹變形,屈伸不利,多為熱毒侵淫,阻遏氣血。中醫在利濕泄濁的基礎治法上,加以清熱解毒之品。藥用金銀花、山慈菇、土茯苓、槐花、百合、蘆根、赤芍等。 金銀花為甘寒之品,攻善清熱解毒、散癰消腫;山慈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尤宜于緩解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關節紅腫脹痛,按之稍硬之癥,但臨床應注意其毒性,用量宜輕,亦不可久服?;被?、百合、蘆根,可清解血中之熱毒,經現代藥理研究亦有降尿酸作用。酌加善入血分之品,以達涼血之效,赤芍入肝經血分,以清熱涼血為長。 佐以活血化瘀,避免過施溫燥。由于濕濁、熱毒阻滯經脈,加之痛風性關節炎往往是病程較長,久病入絡,氣血瘀阻不通,筋脈痹阻,不通則痛,從而最終表現出該病的急性發作。中醫臨床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藥用丹參、雞血藤、地龍、延胡索、當歸等等。 丹參藥性微寒,活血祛瘀消腫而不助熱;雞血藤行血而不傷血,補血而不滯血,藤類藥搜風剔骨,又可舒筋活絡;地龍性寒清熱,入肝、脾經,善走竄,肝主筋脈,可通經絡,尤宜于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之熱痹;延胡索活血止痛力強,當歸則活血補血,攻補兼施。雖同為活血之品,中醫臨床卻較少應用川芎、紅花等溫燥之品,以防傷陰耗血,郁熱內生,助長熱毒之邪。 緩則標本兼治,調補脾腎。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經過約1 周急性發作期的治療后,疼痛癥狀逐漸減輕,即進入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緩解期。該期患者多表現為關節隱痛,紅腫消失,偶見皮下硬結,時有乏力、納少腹脹、腰膝萎軟、夜尿頻等癥。生化檢查可見血尿酸升高,痛風病史較長者甚至可出現肌酐升高。 雖然患者急性期癥狀緩解,但患者脾腎虧虛為本,在緩解期仍需在清熱利濕、泄濁祛瘀基礎上,加以調補脾腎之品,以求標本兼治,減少痛風的復發率。脾腎充足,則水濕得運,濁瘀得化,陰陽得補,氣血得暢。因此可在原方基礎上,根據患者舌脈及病程辨證論治,加用生黃芪、黨參、炒薏苡仁、白術等健脾益氣;山萸肉、黃精、枸杞子等補腎益精;菟絲子、杜仲、牛膝等益腎補陽,避免溫熱大補之品耗傷陰血,同時以達強腰膝之效。 兼顧他癥,辨病施治。痛風屬于西醫的代謝性疾病,尿酸的代謝異常往往與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異常有密切聯系,因此本病患者大多合并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代謝性及循環系統疾病,中醫對于臨床出現以上合并癥,充分考慮治療藥物對于血尿酸代謝及肝、腎功能的影響。 在中醫處方中,中醫常加入夏枯草、菊花、牛膝等清肝火、利頭目、引血下行,以緩解頭痛、頭暈等癥狀,降低血壓。對于高脂血癥患者,選用非諾貝特、阿托伐他汀,于方中適當加絞股藍、苦地丁、決明子等以清熱化痰,泄中焦之濁毒。合并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基礎方上,加入善入肝經、具有疏肝清膽作用的預知子、雞骨草以達保肝之功。如此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