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回顧 2018年7月12日——8月2日胡明哲教授《平面造形專題研究班》于現代工筆畫院創作中心如期完成。現代工筆畫院暑期專題班已舉辦了七年,在全體老師和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期都效果良好,收獲滿滿。2018《平面造形》課程時間是20天,分為《經典解析》和《由此及彼》 兩個課題。授課方式:講座,輔導,匯評。本期學員23人,像以往一樣,很多都是各地高校的青年教師,碩士生,本科生,也有幾位是素質不錯的自由畫家。大家不顧北京的酷暑,凝神靜氣的聽講,廢寢忘食的繪畫,動情流淚的講評,教室氛圍始終團結,緊張,愉悅,令人十分感動。 課程綜述 平面造形是一切繪畫的本質屬性。作為畫家,不但要具備審美感知力,還要能夠運用視覺方式將自己的審美感動有效地傳達出來,引發觀賞者的共鳴。如何運用繪畫的語言要素和語法結構“有效傳達”語義內涵,是《平面造形》課程所要探討的核心內容。課程從梳理繪畫造形的諸多概念開始,由淺入深,循序過渡。課程設置有效的思維路徑和觀察方法,并且強調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創作方式,使學生逐漸領悟“平面造形”的核心本質,觸及“形式創造”的神秘話題,并掌握相應的創造方法。
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 a.將平面圖形作為思考和玩味對象的能力 b.培養學生反思繪畫語言結構的審析能力 c.訓練學生再生繪畫語言結構的原創能力
主講教授:胡明哲 課程助教:陳煥雷 任曉紅 課程花絮 一.授課場景
二.專心作業
陳煥雷老師輔導 任曉紅老師輔導 教室場景 三.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 四.課程講評
學生感言 張巖淞:當你拋開雜念,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畫面的時候,圖形就在畫面中慢慢生長出來,并以優雅的姿態蔓延,排列,布滿整個空間。此時,抽象形態是可以真切地被看出來的,這真是個不小的發現!
夏耘:我找到了看待抽象繪畫的鑰匙,不再僅僅關注繪畫的表象,而是探析畫面的內在形式結構。要用視直覺去感知世間圖形,舍棄物體完形,再用心整合畫面。
葛麗麗:有機形與無機形,實形與虛形,串聯交織于畫面,形成新的節奏韻律與新的骨架結構,課程引領我們品味抽象的視覺盛宴。
顧家:課程使我對畫面圖形和擺布關系有了新的認知,也重新認識了畫面。作業中途曾經糾結、苦痛甚至絕望,咬牙堅持,直到最后,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
李春苗:理性到極致或者感性到極致就如同黑白的兩端,中間那層豐富的灰色地帶正是我一直缺少的部分,平面造形課程正是學習讓理性與感性交融并對比,使灰色地帶在我的心里生根發芽。
李冰花:方寸紙片,一念之間,取舍,極簡的人生智慧,彼岸,一朵花開的時間。
劉思思:我像做了一場大夢,割舍不得的夢。直斜曲、方圓角,穿梭夢中,我盡可能減慢步伐,舍不得邁開大步,生怕走的太急,會遺失路邊風景。
彭丹: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由此及彼》這個課題,完全改變我之前對繪畫的看法,從具象到抽象原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現,真是一個燒腦的過程!轉變觀看方式能發現生活中許多有意味圖形,給我帶來很大的驚喜!
唐嬋:我清空滿滿的內存,化身成一塊小海綿,用盡力氣去吸取,離開徘徊多年的此岸,沉浸在圖形與黑白灰的廣闊境地,發覺彼岸就近在咫尺間。
祝海珊:視覺語言的抽象造形源于物象,又穿越物象本身,以無形之形,造無物之物,成無象之象,自然而然生發出簡潔而又有意味的形式,其視覺魅力讓人樂此不彼。
張葉莉:未知、探索、迷惑、發現、驚喜、收獲,時間慢慢,靜待花開。
王志強:上帝創造了這么多美麗的事物,以前眼里似乎只看到了一半。終于發現另外一半更美。課程使我回歸一顆單純的心,好像小時候在墻上涂鴉的那般快樂。
趙孟妍:我如一粒微塵,懷抱虔誠敬畏之心去發現自然萬物之饋贈,去發現圖形的意趣,去探索明度的序曲,串聯生長,不勝歡喜。
喬攀求:課程教會了我如何從大師的作品、自然萬物中汲取素材,解析素材、抽取元素,組織元素的方法。最后,我運用所學方法,用心剪裁出自己的“衣服”。
李婷婷:平面造形課程后睜開的每一眼都不同以往——世界全與圖形有關。
吳書伃:在一次次練習中,我逐漸理解了“造型”與“造形”的區別,也重新找到自信。我沒有很好的西方“具象造型”能力,但我可以構建東方“平面造形”結構。今后我會用“平面圖形”的眼光去繪畫,它將影響我今后的成長。
阮利文:利用點線面在二維平面的抽象形里沖撞取舍,這些凝固的圖形靜謐但不失活力、黑白灰中也自有一種詩意。
靖勤:讓我們乘著極簡極致的圖形與明度的航船,奏響美妙絕倫的節奏韻律,向著秩序井然、引人入勝的彼岸航行。
岳松:形與形的轉換,黑白灰的更迭,猶如一場風暴,吹暈了我,更吹醒了我!我是幸運的,因為能在此時醒來。
馮玉冰:平面造形課程讓我如同站在了大師的肩上,平面造形課程激勵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
王慧:運用平面造形意識解構畫面圖形結構,打破完形,上下左右尋找圖形關系,重構畫面的黑白灰圖形,你會神奇地發現一種抽象的圖形骨架,這是畫面第二層的形式語言結構。
汪開國:我有一個偶然闖進平靜夢鄉的神奇夢想:我想探索圖形的秘密,想從具象的此岸暢游到抽象的彼岸,想踏進巖彩繪畫的奇幻世界。課程引導我夢想成真,我正享受美好的航程。 匯報講評場景
課程總結 此次平面造形課程的設置,選取了《經典解析》與《由此及彼》兩個核心課題,每個課題都有明確的知識點和有效的方法論。引導學生逐漸進入“視覺語言的形態體系”和“畫面語言的結構體系”。通過欣賞、研讀、解析、寫生、解構、重構、變異等教學層次,使學員對最基本的圖形語法進行練習,建立起基于繪畫的結構意識、圖形意識和黑白灰意識。 這些都觸及平面造形的核心本質,以及形式創造的方法和路徑。通過集中教學,有針對地解決學生自身痛點和創作不足。
課題明確要求第一階段《經典解析》選取東方繪畫與西方繪畫兩個平行體系內的繪畫經典作品,通過比較研究和差異認識來獲得理解,領會課題重點。“平面形”與“黑白灰”的雙向解讀,過濾掉其它干擾,直指造形要害。其要點在于拒絕任何概念和先入為主的固有認知,尊重視直覺,保持鮮活的視覺感受。課題強調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游離互換,并且鼓勵學生以解析作品為牽引,延伸擴展解析思路,最后通過課題限定和層級呈現來固化研究成果。解析研究的核心概念和關鍵詞包括:骨架、母形、視跡、心點、態勢、秩序、平衡、黑白灰、相似形、方圓角、橫直斜、組織結構、疏密原則、韻律營造、節奏特征、視覺聯想、對比呈現、呼應協調、圖形表意等諸多方面。根據解析圖所呈現出來的提示,有側重和選擇地進行解析。要求學生邏輯結構清晰,解析層次分明,圖文表述準確,匯報語言簡練精準等。通過研究黑白灰及其相互關系,發現視覺魅力產生的原因。通過高強度訓練,學生們完成《經典解析》課題作業96套,110幅。課業質量較高。
第二階段《由此及彼》的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再生繪畫語言結構的原創能力。具體方法是解構與重構,即解構自然物象的物理結構,重構繪畫圖形的語言解構。課題要求通過寫生獲得相應線稿素材,逐漸過度到圖形表意的思維框架中,涉及形態生成和形態聯想的諸多方法,將具象的物理結構轉譯成明確線描的圖形結構。黑白灰的介入意味著圖形、結構、調式的最終確立。課題要求同一草圖“以一變三”,要求努力獲得最大的視覺反差和不同的畫面結構。使其呈現出抽象的內在特性,構建出具有完整視覺形式的畫面,其特征為語言要素明確,基本結構清晰。這里要強調的是抽象與具象并非對立的兩端,而是相互交織的綜合體。不僅如此,還要在情趣化的圖形表意上揣摩立意,通過“斷”“連”“取”“舍”等造形手段,來提高圖形感知力和圖形決策力。其最佳狀態是可以自由編織出具有不同情感指向的圖形樣態,使學生意識并回歸到通過“視覺傳達情感”的核心命題上。課題尤為神奇的一面,是當創作主體由物象觀看轉移到繪畫語言結構觀看,由立體空間具象再現轉換到平面空間圖形表述,由具象認知跳躍到抽象思維時,無疑是創作觀念的顛覆性的改變。將使學生在今后的藝術實踐中獲得更大的創意思維空間。第二課題共完成《由此及彼》課題作業79套,158幅。
限定是一切創造的起始和原動力,本課程尤其強調諸多限定的作用。課程設置是提出問題和提供方法,強調課題的動態發展。并未告知答案,也不是技法教學。課程涉及思維意識、觀察方法、造形手段和形式建構。學生在課題引導下,不斷激活自身,挑戰認知,經歷觀念變化帶來的視覺驚奇。在課題的起始階段,這一過程必將糾結困惑,甚至痛苦。當學生持續投入課業,臨界點被突破時,學生的欣喜也總是叫人感動。就像靈光一現,教室里盈滿共鳴的合唱,互相訴說真實的體悟。正如課堂討論是每日必修的科目,這即是彼此思想的匯集,也是靈感激活的碰撞。
胡明哲教授嚴謹的治學風范,兩位助教老師認真負責的身影;以及學生們深夜作業的專注,課業匯看時的真摯分享;還有現代工筆畫院認真的組織協調,這些都將成為2018年暑期我們共同經歷的美好故事。 師生瀏覽教學展覽 總結發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