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青年網面向1519名大學生進行調查,主題是大學生生活費問題。調查曝光,引發吃瓜群眾熱議,也引起家長深思。數據顯示:九成以上學生生活費來源于父母;五成以上月均生活費過千。 1、95.7%的學生,生活費是由父母全部提供;2.4%的學生,生活費由自己兼職所得;其余1.9%的學生,則依靠自己的獎、助學金生活。 2、51.22%的學生表示月均生活費超過1000元,其中,37.8%的學生月消費1000-1500元。24.7%的學生每月開銷800-1000元。只有14%的學生月生活費在500-800元間。此外,月平均消費為2000-2500元的學生占2.2%,2500元以上的學生占1.3%。 3、生活費都花到了哪里? 據統計,飲食、購物、電話費為大學生生活費主要花銷。97.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費作為伙食費。主要花銷在購物和電話費的大學生各占80.38%、57.14%。 4、10%的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費不夠花。如果生活費緊張,61%的學生選擇節省開銷。其中,九成的學生認為消費應量力而行,要制定理財計劃,不要給父母增加經濟負擔。 關于“大學生嫌1200元生活費太少而抱怨父母”之類的新聞廣泛引起熱議。究竟給孩子多少錢才能使孩子安心學習,不用吃土吶? 地區消費水平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物價水平普遍高于一些三四線城市。所以,孩子用來學習、生活及交際的成本就會高一些。 專業區別 藝術專業多都是“燒錢”的,大家應該聽過“攝影毀三代”的言論。雖然有言過其實之嫌,但是藝術專業,器材選擇、學習費用都將成為孩子們大學四年生活開銷的重要一部分。 而對于很多適于兼職攢實踐經驗的專業,實習賺的錢可以很好地和父母給的生活費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活的滋潤。 家庭能力 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在外面受苦,窮家富路的思想觀念廣為傳頌。因此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家長,可以在給孩子的生活費上適當富裕一些。但是農村家庭出來的孩子,本來父母的收入就有限,在支付每年的學費之后,余錢就不是很多,因此生活費肯定會有限。因此,每個大學生和家長都得量力而行,同時要教育孩子,切記不能互相攀比。 調查還顯示,現在很多學生過度消費,有0.72%的學生使用金融信貸。大學生借貸群泛濫、借貸亂象頻發。因此,家長們還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財觀念,絕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要從從多方面進行教育。 小編總結,家長給孩子1000-1500元/月的生活費,大學生就可以過得很舒服。一線城市的學生可以在父母給的基礎上,適當兼職補充。二三線的生活標準,不浪費,800-1200元也可以活得很愜意。沒有必要攀比,也沒有必要自卑。大學生無穩定收入,學生時代在爹媽的資金支持下,消費水平媲美新中產階級。但是,消費要量力而行,不要給壓力很大。 編輯:薇瓊 審核:衛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