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移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骨髓移植、肝移植、腎移植等。其實,治療距骨骨軟骨損傷,有時也需要移植。這種移植包括自體骨軟骨移植、自體骨骨膜移植、自體骨軟骨細胞移植以及異體骨軟骨移植等。 自體骨軟骨移植,是上述移植治療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所謂自體骨軟骨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在患者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獲取健康的關節軟骨,移植到距骨骨軟骨損傷處。這種方式移植的是人體原有的透明軟骨,跟微骨折手術后長出的纖維軟骨相比,彈性、質量更好,更接近受傷前的狀態。軟骨移植能夠修復缺損,并維持關節的高度和形狀,對于活動要求高的患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些用來移植的軟骨,多數來源于膝關節的非負重區。有不少患者會擔憂:這對取軟骨的位置是否會有影響?不可否認,理論上這種影響確實存在。以膝關節為例,在膝關節非負重區取出軟骨后,大約10%-30%的患者會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那么,既然存在這種損傷,為什么還要做這個手術呢?事實上,這個手術就類似于拆東墻補西墻,如果承重墻壞了,需要挖一些別處的磚頭來補救。膝關節軟骨的面積很大,醫生手術時會從邊緣地帶“取材”。這些邊緣的軟骨對膝關節來說,相對不太重要,但對于距骨骨軟骨的損傷處而言,卻是救命稻草。因此,兩權相害取其輕。至于手術后膝關節處的疼痛、腫脹現象,則需要咨詢醫生對癥治療。 那么,是否所有距骨骨軟骨損傷患者都適合進行自體骨軟骨移植呢?答案是否定的。具體要考慮以下情況: 1.如果通過關節鏡清理病灶,或經過微骨折手術,效果還是不好,可以考慮自體骨軟骨移植; 2.由于取材的限制,自體骨軟骨移植還不能治療大面積的軟骨缺損。一般認為損傷超過2平方厘米,即屬于大面積,不建議做這種手術。如果軟骨損傷在2平方厘米內,病灶面積相對較大時,也可以考慮該手術; 距骨骨軟骨損傷伴隨囊變的患者,目前在國外多采用自體骨軟骨移植。在國內,當囊變面積較小時可以做關節鏡清理;囊變面積特別大時,也可以采用自體骨骨膜移植技術——即取髂骨處的骨膜和松質骨來進行移植(骨膜均來自未分化的中胚層細胞,同樣具有形成軟骨的能力)。自體骨骨膜移植的優點在于取材不受限制,不會對正常關節造成損害。 自體骨骨膜移植術示意圖 還有一種自體移植,只移植軟骨細胞,不直接移植軟骨。這種方式不受損傷面積的限制,即便缺損超過2平方厘米也能做,這種移植稱為自體骨軟骨細胞移植。 第一代自體骨軟骨細胞移植,是在膝關節或者踝關節處取正常的軟骨,處理后分離軟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使其增加到一定數量。然后在膝關節非負重部位取骨膜,覆蓋在損傷部位。最后將培養基中的軟骨細胞注射到損傷部位,用纖維凝膠密封。 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采用的是第三代自體骨軟骨細胞移植,即基質誘導的自體骨軟骨細胞移植。它是把獲得的軟骨細胞,預先培養在可以降解吸收的生物支架上,然后把支架和軟骨細胞一起移植到損傷部位。這種支架要經過處理,使它的形狀大小與缺損部位一樣。這樣就不需要從健康部位取骨膜,也不需要用膠原膜覆蓋了。同時,這種生物支架可以逐漸在體內降解吸收,不需要再取出來。 當病灶損傷面積巨大時,國外可以進行異體骨軟骨移植。這種技術與自體骨軟骨移植沒有太大區別,只是軟骨來源不同——需要死者的捐獻。這種移植雖然有排斥現象存在,但十分微弱。不過,這種治療技術目前在國內尚未開展。 |
|
來自: 卓fm9yqx4gmhg4 > 《距骨軟骨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