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的視角通常可分為三種:以當事人的口吻來敘述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以局外人的身份展開敘述的,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第二人稱的敘述視角,相對比較特殊;在敘事中出現第二人稱“你”或“你們”,這只是“人稱”,和“記敘人稱”并不是一個概念;第二人稱“你”或“你們”,不能做敘述者,只能代表讀者或被敘述的對象。恰當地選用敘述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理清作者、敘述人及敘述角度的關系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敘述人不一定是作者。如果是敘述作者親歷的真人真事,敘述人既是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人物;如果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虛構創作的人物,那故事的敘述人就不是作者。其次,敘述人也不等于敘述角度。以“我”為敘述人的作品,可以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此時敘述人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或作者;也可以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也可以是作品的次要人物。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敘述人往往就是作者,即作者是以旁觀者的身份敘述他人的事情。 (二)要根據敘事的需要,恰當地選用人稱如果想要讓敘事顯得真實、親切、動人,拉近作品和讀者的距離,便于抒發感情,宜用第一人稱;如果想要拉近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達到對話、交流、抒情的效果,宜用第二人稱;如果想要全面、自由而深入地敘事,宜用第三人稱。有時,回憶性文章,可靈活運用兩種以上人稱,但要注意:不能前后不統一甚至出現矛盾,以致讓讀者費解。 作者用“你”或“你們”來敘述,在寫作中如同和對方面對面地交流,便于直接傾訴,這種角度通常在感情非常強烈、需要直接抒情的時候才用。但也正因為如此,記敘中用第二人稱的情況比較少,見到的大多是抒情散文。當然,如果我們在敘述過程中,有時插入一些第二人稱,會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加大文章力度,使記敘更加精彩,而且,也使文章顯得更加靈活。 (三) 舉例及點評名作欣賞 晚飯后,母親把那臺大電扇搬到我房內,有些內疚地說:“讓你們熱著了,明天你就帶孩子回去吧,別讓孩子在這兒熱壞了。” 我笑笑,執意要坐到外面納涼。母親先是一愣,繼而驚喜不已,忙不迭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著天空,手上拿一把母親遞過來的蒲扇,慢慢搖著。蟲鳴在四周此起彼伏地響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靜靜地開放。月亮升起來了,盈盈而照,溫柔若水。恍惚間,月下有小女孩,手執小扇,追撲流螢。依稀的,都是兒時的光景啊。 母親在一旁開心地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著話,重重復復的,都是些走過的舊時光。母親在那些舊時光里沉醉。 月色瀲滟,我的心放松似水中一根柔柔的水草,迷糊著就要睡過去了。母親的話突然喃喃地在耳邊響起:“冬英你還記得不?就是那個跟男人打賭,一頓吃二十個包子的冬英?” “當然記得,那個粗眉大眼的女人,干起活兒來,大男人也及不上她。” “她死了,”母親語調憂傷地說,“早上還好好的呢,還吃兩大碗粥呢。準備到田里面鋤草的,還沒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沒氣了。” “人啊!”母親嘆一聲。 “人啊!”我也嘆一聲。心里面突然警醒,這樣小扇輕搖,與母親相守的時光,一生中還能有幾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日,是決計不回去的了,我要在這兒多住幾日,好好握住這小扇輕搖的時光。 ——節選自丁立梅《小扇輕搖的時光》 佳篇品讀 走進中學,聞一聞彌漫著桂花香的空氣,似乎感受到幾分成熟的氣息;看著學校門口飄揚的彩旗,我期待我的初中生活也似彩旗這般五顏六色;聽一聽九年級同學那朗朗的讀書聲,伴隨著老師一字一句的講解,我感到整個校園充滿了書香氣息。 清晨,同學們走進明亮的教室。在晨光下,老師上課時,似乎也有了少年般的朝氣。晚上,在夕陽余輝的照耀下,老師的身體四周似乎都散發著知識的光芒。 課間,我們紛紛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笑著、鬧著。在班上,同學們有的談著老師上課的內容,有的說著自己的趣事,有的在向他人請教問題,有的在做著作業…… 在會考科目的課堂上,我們算是比較痛快的了。這些知識似乎更能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它們都是我們未知的世界。地理課,讓我們了解到世界大好河山的準確位置,感慨祖國的地勢廣闊;生物課,讓我們了解到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物體,感到好奇有趣;思想品德課,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面對生活…… 現在,我們與以前的朋友離別了,雖然有些留戀,然而在初中交朋友,似乎拓寬了彼此的心胸:一句問候、一份關心、一本課外書……都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許大家都長大了,沒有小時候那樣無拘無束。但是,我們的交往是真誠的,什么都掩飾不了,我由于對人坦誠相待,很快就交到了知心朋友。 我想,所有的老師對待我們都會一視同仁吧,他們對莘莘學子都會具有同樣的期盼。為了教好我們,老師付出了所有的精力,不求回報。我們在這樣的老師面前,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 ——節選自陳錚《剛剛開始》 點評 丁立梅的《小扇輕搖的時光》用第一人稱敘述,以細膩的描寫、優美的語言以及溫馨的親情感人至深,表現了子女應該對父母盡心盡孝的思想。母親對“我”執意到外面納涼去主動陪伴她的舉動感到意外和欣喜,這是母女相守的美好時光。而冬英這一人物使“我”轉變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發了“我”對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與母親相守的時光。 《剛剛開始》中,作者圍繞自己剛剛進入中學校園的見聞感受,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感悟和期待,體現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該作以第一人稱,具體描述了“我”對校園環境的感受、對課堂學習的體驗、對師生交往的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語言富有生活氣息,能給人一定的思想啟迪。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1.三種視角談不上孰優孰劣,如果能使文章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就是最佳視角。雖然敘事角度的選擇,更多地體現了寫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是,絕不能忽略內容表達與情感抒發方面的制約。因此,要獲得最佳的敘事角度,首先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其次,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最后,還要對生活有獨特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2.選用哪一種敘述角度,要以題材、體裁及敘述效果為依據,并非隨意而為。從題材上看,真實而范圍較小的題材,尤其是作者所親歷的事件多用第一人稱;虛構或范圍較廣的題材多用第三人稱。從體裁上看,日記、書信、自傳、回憶錄等敘述性散文常用第一人稱,如梁曉聲的《似夢人生》選用的是第一人稱。其余則以第三人稱為主。 3.為了克服單一敘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敘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稱描寫“我”在魯鎮的見聞,又用第三人稱敘述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兩種視角交錯使用,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人物的命運,使表達更豐富,更深刻。 4.敘事要保證敘述角度的統一和清晰。在文章中,要特別注意敘述角度的統一,因此最好選用一種敘述角度,否則出現敘述的頭緒不清、脈絡混亂等現象。確實需要交替使用敘述角度,也不能過于頻繁,而且在角度轉換時,必須用過渡句等方式交待清楚,以提醒讀者。此外,在第三人稱的敘述角度中,若故事涉及兩個以上的人物,最好不用人稱而應直呼其名,以免引起讀者的混淆。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