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最早出自李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惑論》一書,被后世醫家推崇至極。明代醫家張景岳評價道,“補中益氣湯,允為李東垣獨得之心法。” 補中益氣湯 【處方】黃芪甘草(炙)各1.5克 人參(去蘆)0.9克 當歸身0.6克(酒焙干或曬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術0.9克.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困倦少食,飲食乏味,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于子宮下垂。 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臨床應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用法用量】上藥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注意】陰虛內熱者忌服。 【備注】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牌、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 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癥自愈。 關于更多胃部調養知識,可咨詢微信yesjk642 |
|